■本报记者 王卉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已经引起全球经济的紧张,中国制造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今后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新的增长空间在哪里?现代服务业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方向。这是记者日前从“2011首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服务型经济”是产业转型趋势
“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在北京工商大学举行的此次论坛上,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史秋秋如是说。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北京市也将服务业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着力点。
与会专家介绍,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等特点。无论是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咨询服务,还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等,都在从不同角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生活质量。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第三产业研究室主任姜长云举例说:服务业是以城带乡,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正在蓬勃发展的休闲农业,就是农业和服务业结合的产物。
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中高收入群体增长对一些高端服务业的需求比较大,同时需要发展一些中端服务业来解决低收入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指出,从世界经验来看,很多国家的首都和国际性、世界性的城市,大都是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北京工商大学校长谭向勇表示。
5年提高3个百分点,任务艰巨
前5~10年中国服务业发展比较快,但从占GDP的比重而言,“十一五”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实现。姜长云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增长太快。
2010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34.6%。
“‘十二五’末期,服务业可能成为三大产业中吸纳人口最多、占GDP规模最大的行业。”姜长云指出。
在30多个省会城市中,已经有包括北京在内的16个城市的服务业GDP比重超过50%。“但距离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有很长的路。”任兴洲说。
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5%,计划“十二五”末达到78%以上。
在任兴洲看来,5年内提高3个百分点,任务很艰巨。
当前,北京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消费市场和商贸流通中心,国际贸易影响力不断增强。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闫小彦也认为,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并重。“外埠的产业和消费需求才是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张耘说。
而中国的产业政策基调,尚不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形态,姜长云提出,要形成这样的政策和战略规划,需要加强研究,包括做一些试点试验。
中国原有的很多体制机制,有利于制造业发展,而不太利于服务业发展。任兴洲认为,改善体制机制环境非常重要,要能够实现跨部门的协调组织,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和行政管制,“让更多人参与,让更多民营经济参与,破除垄断、鼓励竞争,是服务业发展的最大体制和机制问题”。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北京工商大学共同举办,首都流通业基地和北京批发研究基地联合协办。
《中国科学报》 (2012-01-03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