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平 等 来源:《自然-化学》 发布时间:2025/8/18 11:50:27
选择字号:
基底和电解质界面处的成核过程控制锂的生长

 

2025年8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刘平教授团队在Nature Chemistr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ucleation processes at interfaces with both substrate and electrolyte control lithium growth”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通过物理模型揭示了锂成核过程受锂–电解质界面或锂–基底界面的主导调控,发现不同界面的作用机制直接影响锂电镀/剥离的可逆性。进一步发现,同时实现固体电解质界面快速传输和基底上锂原子快速移动,对实现致密锂沉积和长循环寿命锂金属电池至关重要。

论文通讯作者是刘平;第一作者是惠泽宇,余思岑。

锂金属阳极的可逆循环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然而,不受控的锂沉积和不可逆的剥离不仅会导致循环性能显著下降,还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作为锂沉积的起始环节,成核形态对最终沉积锂的形貌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对成核过程的有效调控是实现锂金属阳极稳定循环的核心。普遍观点认为,锂–基底界面与锂–电解质界面(后者涉及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在成核过程及随后的锂生长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迄今为止,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已分别揭示了这两个界面对成核的作用机理。然而,在实际电池工作条件下,这两类界面必然同时存在。因此,明确在特定基底、电解质及环境条件下,哪一个界面在锂成核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理解机理并实现锂金属电池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锂–电解质界面与锂–基底界面在锂成核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基于物理模型,明确了在不同电解质和基底条件下,究竟由哪一界面主导锂的成核行为。当锂在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中的离子传输缓慢,且电荷转移动力学受限时,成核过程主要受SEI控制,与基底性质无关;而在具备快速锂离子传输和高效电荷转移的体系中,则由基底属性决定成核模式。针对基底调控型成核,研究组进一步提出理论模型,阐明了实现均匀单晶锂成核的设计原则:基底表面锂吸附原子的迁移速率必须快于临界成核速率。

研究还发现,成核模式对锂电镀/剥离的可逆性具有显著影响。尽管两类模式均可实现无枝晶的锂沉积,但其循环稳定性差异明显。SEI调控型成核在生长阶段会持续诱导新的成核,从而驱动多层生长模式。这种模式下沉积的锂颗粒连通性较差,剥离过程中易形成“死锂”,显著损害循环可逆性和稳定性。相较之下,基底调控型成核(尤其是在具备快速锂传输特性的锂–基底界面上)能够先形成均匀的多面体晶核,随后通过挤出机制实现连续生长,所得锂颗粒间具有更优的连通性,从而有效抑制孤立“死锂”的生成。

研究最终指出:同时实现锂离子通过 SEI 的快速传输和基底上锂吸附原子的快速移动,对于实现致密的锂沉积和长循环寿命的锂金属电池至关重要。

图1:基底和电解质对锂成核形貌的影响。

图2:不同电解质中锂核大小与电流密度的关系。

图3:锂金属-电解质界面(SEI)的表征结果。

图片5.png

图4:基底作用的量化阐释。

图5:锂成核行为对生长模式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图6:两界面对锂成核、生长和剥离过程影响机理的示意图。

(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5-01911-y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澳科学家称观测到迄今最古老快速射电暴 新化石揭示最早的离水探索之旅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