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发布时间:2024/6/3 14:47:12
选择字号:
FESE 刘文清院士: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大气光学监测技术的需求与挑战

论文标题:Needs and challenges of optical atmospheric monitor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期刊: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作者:Wenqing Liu, Chengzhi Xing

发表时间:26 Mar 2024

DOI:10.1007/s11783-024-1833-2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Special issue:Towards a pollution-free planet

PM2.5和O3协同控制、碳达峰和碳中和等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的发展。光学监测技术以其可扩展性强、灵敏度高、检测目标广等技术特点,在污染/温室气体监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刘文清院士团队回顾了大气光学检测技术的研发进展,并对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大气光学监测技术的需求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经过多年的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目前以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激光雷达技术(LIDAR)、激光外差光谱技术(LHS)、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和激光诱导荧光技术(FAGE)等为主体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体系已经建立。目前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环境管理的需要,在远程化、智能化、支撑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提升,技术水平基本处于与世界水平的并跑阶段。

图1 环境光学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然而,随着 "减污降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污染/温室气体的来源、排放组分和排放浓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监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更加注重:

PART/1 新型光学检测技术与立体监测系统的构建

在卫星遥感方面,应重点发展国产高轨静止卫星有效载荷和算法,以满足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更多污染/温室气体组分的需求。在空基监测方面,应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和相应的新型无人机遥感有效载荷,以满足更高的监测时空分辨率和排放源米级精确定位的需求。在地基监测方面,应开发新型光学原位监测技术、新型光学立体监测技术(水平和垂直检测)和新型光学成像监测技术,以满足更高精度的浓度定量、更强的新成分检测和更精确的传输/扩散评估需求。此外,多平台、多技术联合观测已成为大气污染/温室气体监测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全时段、全尺度、全频谱、全要素的卫星遥感观测网络和地面立体遥感监测网络,可以实现对污染/温室气体在多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有效监测。

PART/2 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跨圈层研究

多圈交叉研究必将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大气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先进的探测手段(卫星遥感等)和先进的计算工具(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机等)。此外,大气科学的发展还应利用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成果和方法,以及先进的5G通信技术、GPS技术等。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超级计算机和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地球学科以及仪器学科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也应得到重视。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多组分驱动的机器学习网络体系结构和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技术。

PART/3 加强对温室气体的监测研究

建立中国自主可控、国际可信的碳源汇监测与评价体系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如何在复杂的多圈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下,准确监测人为碳排放,降低区域碳源汇核算的不确定性?(2)如何将立体观测与多圈地球模型相结合,预测碳源与碳汇的演变?

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技术需求包括:(1)自主研发高端碳源汇监测技术与装备及核心部件;(2)部署污染源与温室气体背景监测网络;(3)建立自主可控的全球碳监测与评价系统及算法软件;(4)建立功能完善、开放高效的碳源汇监测技术验证与评价平台。

图2 我国大气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发展展望

作者简介

刘文清,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和应用研究,发展了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集成了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开拓形成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7、2011、2015),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2012年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扫码或点击“Needs and challenges of optical atmospheric monitor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获取文章原文

本文内容来自FESE期刊2024年第18卷第6期发表的Review文章“Needs and challenges of optical atmospheric monitor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院士

引用格式:Wenqing Liu, Chengzhi Xing.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optical atmospheric monitor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Front. Environ. Sci. Eng., 2024, 18(6): 73 https://doi.org/10.1007/s11783-024-1833-2

本文来自 Special issue - Towards a pollution-free planet

期刊简介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环境领域综合学术期刊,聚焦环境领域前沿问题与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开创性、跨学科的研究,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是中国工程院院刊系列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

主编:曲久辉院士,John Crittenden院士

期刊官网1(国内免费获取

http://journal.hep.com.cn/fese

期刊官网2

www.springer.com/journal/11783

欢迎关注

相关阅读

FESE观点 | 曲久辉院士:迈向零污染地球的路径与挑战

FESE观点 | 郝吉明院士、王书肖教授: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的挑战和展望

FESE观点 | Menachem Elimelech院士:局部反应环境调控强化穿透式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FESE观点 | 任洪强院士:中国污水处理领域的科技创新

FESE综述 | 高翔院士:碳捕集的现状和展望

FESE观点 | 王金南院士: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建设

FESE观点 | Bruce Logan院士:从舌尖到车轮的日常减碳力量

FESE综述 | 朱利中院士:土壤安全与健康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老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向单陀螺仪操作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