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刘健华团队研究揭示了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基因blaNDM在鸡场的持久传播特征和风险因子。相关研究发表于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最后一道防线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未被批准用于养殖动物,却在畜禽中不断检测到耐药菌。因此,为减少养殖动物中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的产生和传播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必要研究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在养殖场产生和传播的驱动因子。
刘健华团队自2013年开始对某3个鸡场连续开展耐药监测,在2015年首次检测到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且检出率高。2017年开始连续筛查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全面揭示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在这3个鸡场的持久传播特征并探究风险因子。
该研究发现,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在鸡场、鸡场内外环境(包括鸡场周边农田、菜地)长期持留且检出率居高不下,空栏期的鸡舍环境仍存在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污染,鸡场流行的克隆株和blaNDM质粒有年度变化,养殖场间、养殖场舍内外环境以及养殖场与外界(包括病人)均存在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克隆传播和blaNDM质粒的水平传播。
研究表明,空栏期鸡场环境存留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人员、器具等的流动和交叉污染使鸡场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菌株和blaNDM质粒,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较差的卫生条件以及较低的管理水平等共同导致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在鸡场的传播和长期持留,增加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传播给人类的风险。这表明亟需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控,以防止多重耐药细菌在养殖场定植以及在人类和养殖场之间的“双向”传播。
该研究为探索养殖场耐药菌传播防控关键点、建立畜禽养殖生物安全体系及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