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抗逆植物适应与筛选研究团队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链》。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土壤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有限营养级或简单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低估了土壤多营养级特征及其生物相互作用对EMF的贡献,尤其是在环境异质性高、生态系统脆弱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抗逆植物适应与筛选研究团队以该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在3400-4100米海拔梯度范围采集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线虫群落。同时,评估土壤多营养级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网络复杂性,并基于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和草地生物量等18项功能指标构建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结合土壤和气候环境参数,解析了不同营养级特征与EMF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
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尽管多营养级物种多样性保持稳定,多营养级群落组成差异性显著降低,但其网络复杂性显著增加。较单一营养类群特征,多营养级特征与EMF之间更为紧密的关联仅体现在网络复杂性层面,而非传统生物多样性维度。环境因子通过促进关键生物类群之间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多营养级网络复杂性,从而对EMF产生积极影响。
这些结果不仅深化了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的理解,也为高寒草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5.10944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