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爱琴海的宁静被一次次地下震动打破。希腊圣托里尼岛——这个以蓝顶教堂和壮丽日落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突然进入了紧急状态。持续超过一个月的地震活动让居民夜不能寐,游客纷纷撤离,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火山要喷发了吗?”的猜测。
这不是杞人忧天。圣托里尼本身是一座被火山喷发摧毁的小岛残余,由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一次毁灭性喷发造成,那次爆发可能加速了米诺斯文明的衰落。如今,这座沉睡的火山再次“翻身”,引发了全球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
本月24日,《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场持续一个月“振动模式”背后的深层“剧情”:圣托里尼与7公里外、完全在水下的科隆博火山,居然共用一个“地下仓库”——由一条管道连通的两个岩浆房。更惊人的是,这两座火山似乎在“抢物资”,上演了一场深埋地壳之下的“岩浆拔河”。
这项研究由德国亥姆霍兹协会地球科学中心主导。科学家借助卫星雷达(InSAR)技术,精确测量了地表的微小隆起。这些数据如同“地球的脉搏”,揭示了地下岩浆的流动轨迹。
从2024年7月起,卫星就监测到圣托里尼岛的地表开始缓慢抬升;到2025年初,部分地区已隆起数厘米。这表明,在地表以下约3.8公里深处,一个巨大的岩浆房正在悄悄“注浆”,就像一个缓慢膨胀的气球。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1月27日。科学家发现,海底的科隆博火山区域突然出现了地面下沉的迹象。结合地震数据,他们推断:一股岩浆正从科隆博下方约7.6公里深处,向圣托里尼方向迁移。这就像两个连通的水袋,当一个充水膨胀时,另一个就会缩小。
这是一场岩浆争夺战。当圣托里尼的岩浆房压力升高,它就从共享的岩浆管道中吸走了本可能流向科隆博的岩浆。这种剧烈的地下物质转移,引发了断层滑动,从而开启了地上持续不断的“振动模式”。
这一发现对未来自然灾害监测或有重要意义。过去,科学家通常将每个火山视为独立系统,但这项研究揭示,火山之间可能通过深层岩浆网络相互连接,甚至彼此影响。
圣托里尼和科隆博这对“海底双胞胎”,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一些火山活跃区可能存在类似的机制。例如,夏威夷、冰岛和堪察加半岛等地的火山,背后或许也有“共享岩浆源”的影子。
这意味着,未来的火山监测不能再“单打独斗”。我们必须用更复杂的模型,追踪岩浆在地壳中的“长途旅行”,观察一座火山的活动是否会影响它的邻居——只有理解整个系统,才能更准确地预测下一次喷发或地震。
现在,圣托里尼地震活动已逐渐平息,紧急状态早已解除。但科学家的警觉并未放松,那条深埋地下的岩浆通道仍在“呼吸”,下一次“拔河”何时开始,无人知晓。这些是地球深处的低语,每一次震动都在提醒我们:它依然活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