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上海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及2025年迎新晚会上,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作了题为《莫负韶华 立擎未来》的讲话,寄语2025级新生。
站在人生新起点,就如何规划好即将开启的大学新生活,积蓄力量应对未来挑战,为应对时代之变、担当大任筑基蓄力,刘昌胜向全体新生提出了三点希望。
?
一、弘毅立志,锚定人生航向。
“志者,学之师也。”立志是成长之基,亦是成才之本。“弘毅”贵在抱负远大、意志坚定;“立志”重在明确方向、矢志不渝,弘毅立志就是要以远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以坚强意志夯实成长之路。进入大学后,新生首先要思考“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对标未来的人生目标来规划大学的学习。
刘昌胜希望新生们胸怀青云之志,厚植成长根基。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理想系于民族振兴的经纬,树立心怀家国、利国利民的“大志向”,以拔尖之才学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努力淬炼成经世致用、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远大志向的实现是循序渐进、不懈攀登的过程,要落地于日常点滴积累和长期坚持,从小处做起,从难处下手,以攻坚意志突破瓶颈、以务实态度践行目标,汇聚点点滴滴的进步,照亮梦想绽放的绚烂图景。
二、躬身立学,厚积成才动能。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立学是践志之要,亦是成事之基。大学才是真正“加速跑”的开始,要锚定理想方向,更要以掌握学习方法为治学之要,在求知路上锤炼可支撑未来的核心本领。
刘昌胜鼓励新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夯实知识根基。你们要学会自主规划时间,摒弃“老师不教不学,导师不找不做”的心理,主动制定目标、安排计划、跟踪进度。要善用学习资源,敏锐捕捉前沿领域研究进展,完成从“吸收知识”到“筛选知识”“创造知识”的转变。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好问问题、问好问题,在发问和探索中挖掘事物本质。
他也希望新生实现从“学知识”向“学能力”的转变,提升创新本领。真正的卓越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使用知识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价值。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科研训练、项目攻关,实现从单纯的掌握知识点到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跃升。要培养创新意识,不盲从权威、不迷信定论;善于在“交叉融合”中发现机遇,注重创新突破,努力探索未知、创造新知,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做本领域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三、修身立德,涵养品格风范。
进入新的求学阶段,深耕专业能造就“硬本领”,而优良品德则是人生的“压舱石”,既要精进学业本领,还要修身立德,涵养格局胸怀,把“道济天下”的精神融入人生征途,彰显使命担当。
刘昌胜期待,新生们能常怀包容之心,凝聚协作之力。要走出地域局限,拓展认知视野,多换位思考,欣赏接纳不同观点,学会求同存异。要积极参加跨学科项目,主动培养系统思维与协作意识,在彼此协作中互利共赢,收获成长。
刘昌胜指出,大学学习不但要增长知识才干,更要磨砺品格,培育担当。要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在挺膺担当中锤炼本领;要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淬炼自己的品性,指引自己的行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踏石留印”的干劲抓好学习和工作,用双手托举梦想,以实干成就未来。要反对精致的利己主义,不为短时的功利所诱惑,以长远眼光代替短期算计,以集体价值超越个人得失,在躬身实践中成就非凡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