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eepSeek惊艳“亮相”,到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让科幻走进了现实,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剪影。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支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
“根据历史记载,工程师职业已经存在了6000多年,它是非常古老的职业。自工程师职业存在以来,工程师精神就存在,如今,工程科技发展更是离不开工程师精神的传承。”日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以“智造升级·装备突围”为主题的“首都科创开讲”专场活动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梅说。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随着农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社会分工细化,出现了需要专业化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复杂工程。德国学者瓦尔特·凯泽(Walter Kaiser)和沃尔夫冈·科尼希(Wolfgang K?nig)曾在《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一书中详细追溯了工程师职业自古代东方文明至20世纪中叶的6000年发展历程。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纵观人类工程史,从蒸汽机时代的机械革命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跃迁,每一次突破都是工程师精神与工程科技实践的共振。这种共振体现为精神引领实践、实践反哺精神的双向互动。
18世纪,瓦特通过不断试验、改良,逐步解决了蒸汽机的各种技术难题。他的设计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至少两倍,改善了工业生产,也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此过程中,他将科学原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推动了技术的不断进步。
19世纪,爱迪生试用了上千种纤维材料,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最终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并在实验室里点亮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时间发光的白炽灯泡。
20世纪,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及其团队不断突破极限,将两千个晶体管集成到指甲大的芯片上,发明出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它也成为引领微处理器时代的开创性芯片。
到21世纪,一群年轻的中国算法工程师们,面对传统模型训练算法效率低的问题,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提出了全新的混合训练算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优化,最终提升了模型训练的效率,推出了惊艳世界的DeepSeek。
从机械到智能,工程师精神始终是工程技术突破的内核,而实践则不断丰富其内涵,共同推动文明进阶。
“当今时代,只有发挥好工程师的力量,弘扬好工程师精神,才能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黄梅说。
当前,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丰富的精神谱系,既有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也有教育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有一种观点认为,工程师精神是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结合。
然而,在黄梅看来,工程师精神的核心与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存在区别。“科学家追求真理,工匠追求操作层面的极致,而工程师追求卓越。”黄梅认为,工程师精神的核心正是“追求卓越”。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新材料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全国杰出工程师”荣誉获得者汪瑞军也认为,工程师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一定的差距,科学家凭着兴趣、爱好、执着去探索,但工程师要解决问题,按照特定的需求去改造世界。
在汪瑞军看来,工程师精神的内涵包括“敢”“能”与“合作”。“工程师要想成功,如果没有‘敢’的精神,不跨出第一步是不行的;有‘敢’还要有‘能’,要苦练本领、功夫到家,否则就成了‘傻大胆’;有了‘敢’,有了‘能’,光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要依靠团队‘合作’,有时甚至需要整个产业链的保障。”汪瑞军说。
对于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入选者张弥来说,他理解的“工程师精神”也可以更直白地表现为“保持好奇,勇于探索,坚定自信地去做任何你想要去干的事情”。
“一个好的工程师要能够打破边界,而这需要工程师一直保持好奇心,培养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兴趣,不断地跨越,不断地干,不断地往前走。”张弥说。
这也是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总结出的经验。“我本科时学化学,研究生时学电子工程,博士生时学集成电路,博士论文做的是集成电路中的机器人部分,特别杂,但这也使我在工作时,哪块都能顶得住。”张弥说。
黄梅注意到,当前出现了工科毕业生回炉学技能的现象,“一些工科毕业生觉得毕业后的工资还不如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资高,因此对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市场产生怀疑”。
她认为,未来,工程教育要重申自己的价值,把工程师精神传承好,才能承担起国家赋予的重任。
在专家们看来,传承好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在于“师承”。“工程师要成为‘师’,如果没有前辈的经验和基础是不可能的。”汪瑞军说。
1995年,汪瑞军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农机院工作,带他的师傅是我国焊接领域的高级技师徐林。尽管汪瑞军学过焊接的理论,但他发现,真正拿起焊枪的时候,什么也焊不了,焊的点疙疙瘩瘩,有时根本焊不上。在徐师傅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下,汪瑞军的焊接技术越来越好。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像灯一样指引着我,我的成长路径就是向榜样学习,跟着师傅走,师傅带着走。”汪瑞军感慨。
从汪瑞军的经历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工程师精神的传承需要具象化的榜样引领,而这离不开“师承”这一兼具技术传递与精神濡染的载体。工程中的经验,唯有通过师徒间的“传帮带”才能完整传递,而师傅的执着、坚守与抉择,都成为工程师精神的鲜活教材。
在中国科普作协科影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看来,言传身教是传承工程师精神的最宝贵的方式。“这种传承就像把某种基因给了年轻人,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把工程师的精神基因传递下去,这是最宝贵的。”林育智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