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作为药食同源作物,其富含的多酚类物质在调节糖代谢方面的潜力备受关注。近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翠萍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发表研究性论文。研究通过酶抑制动力学、光谱分析、等温滴定量热及分子对接等技术手段,系统阐明了苦荞多酚双重抑制机制,复配协同效应显著。
餐后血糖调控对降低胰岛素损伤、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植物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安全高成为研究焦点。
研究发现,多酚与酶结合后均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改变酶的空间构象,导致荧光及紫外光谱红移,从分子层面阻断淀粉水解路径。多酚与酶的结合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主要由疏水作用力驱动,分子对接进一步揭示其与酶活性口袋关键氨基酸残基(如 Trp-58、Arg-195)形成特异性结合。研究证实,苦荞多酚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模式调控血糖,其作用机制与临床药物互补。
该成果不仅为药食同源植物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技术范式,更有望在功能性食品、天然药物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为糖尿病防治提供借鉴。随着苦荞多酚作用机制的深入解析,这一古老作物有望在代谢调控领域焕发新生机。
该院副教授程菲儿为第一作者,冯翠萍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533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