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量化指标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尺,当“有效社交”被尊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逻辑铁律,当“弱肉强食”被简化为生存的唯一法则,这些看似“规范且效率”的原则真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吗?荷兰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的著作《共情时代》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生命特质的另一种理解。这部融合了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与社会观察的著作,以数十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石,不仅描绘了共情在生物演化中的深层轨迹,更帮我们重新找到了人性中共情的意义。
《共情时代》,[荷]弗朗斯·德瓦尔著,刘旸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定价:59元。出版社供图
?
当代的矛盾:共情的自由与束缚
今日社会,似乎陷入了一种关于共情的奇特矛盾之中。一方面,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频繁地谈论共情——就像全球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协同合作与社会责任,职场不断强调“提供情绪价值”“同理心”的重要性,教育呼吁培养“情感智力”,社交媒体上“理解”“包容”成为高频词,社会对共情的倡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另一方面,诸多现实又让共情的产生步履维艰:人工智能在冰冷算法推送下筑起信息茧房,让人们难以触及信息源头真实的情感;竞争压力下的“精致利己主义”被默许为生存智慧,主动付出的善意常被视作天真与职场的学费;在公共讨论中,性别、贫富、社会地位等的对立取代了换位思考,情绪宣泄淹没了倾听的耐心,等等。
人们往往将这种矛盾归咎于时代的洪流——技术进步、社会结构转型、生活节奏加快,仿佛这些外部因素必然导致共情的式微。但德瓦尔在书中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所谓的“共情衰退”,不过是我们衡量标准的偏移,而非共情本身的消逝。就像某些事物的核心价值从未因外界评价而改变,共情作为人类天性本身,其本质从未因时代喧嚣而动摇分毫。
被误读的“有用”:共情的价值思考
若要探寻共情在当代的困境,便不得不回到“有用”与“无用”的评判迷局中。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以即时可见的利益定义“有用”:能带来经济价值回报的事情是有用的,能提升竞争力的策略是有用的,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是有用的。在这种逻辑下,共情因难以转化为具体成果,达成个人提升目标,常被归入“无用”的范畴。那些需要投入时间与情感的倾听、那些不计回报的善意举动、那些为理解他人而付出的努力,似乎都成了“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然而,德瓦尔通过对动物世界的长期观察,撕开了这种评判的表象。黑猩猩会为受伤的同伴梳理毛发,哪怕这会占用自己觅食的时间;大鼠宁愿放弃唾手可得的食物,也不愿让同类遭受电击;倭黑猩猩用亲密的接触化解冲突,而非诉诸暴力。
这些行为背后,是共情在维系群体存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或许不能直接带来物质收益,却能构建稳定的社会关系,让群体在复杂的环境中更易生存。这种“无用之用”,恰是共情最珍贵的价值。它不依附于任何个体利益,却如同空气与水一般,默默支撑着生命共同体的延续。
共情的层次脉络:从本能到智慧
书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德瓦尔对共情结构的精妙剖析。他将共情比作“俄罗斯套娃”,从内到外,层层递进。最内层是与生俱来的情绪感染,看到他人的悲伤,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低落;中间层是主动的关心,看到同伴陷入困境,会有伸出援手的冲动;最外层是设身处地的帮助,能精准理解他人的需求,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
这种分层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共情并非少数人的道德奢侈品,而是根植于生命本能的能力。从简单的生物到复杂的人类,共情能力随着社会关系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它不是后天刻意培养的高尚品质,而是演化赋予所有社会性生物的生存智慧。
当代社会对共情的忽视,并非因为这种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我们被短期的功利思维所蒙蔽。我们过分强调竞争与个体成功,却忘记了共情所构建的社会温度,才是个体与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
本书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一套培养共情的具体方法,而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有用”的浪潮中,不要丢失那些看似“无用”却至关重要的感同身受。共情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生命韧性的体现;不是效率的阻碍,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现代社会的共情危机,其根源并非共情的消失,而是被系统性地压抑:职场中的“去情感化”要求、政治话语中的“他者化”叙事,都在切断人与人的情感联结。如果你也疲于应对生活中的戾气,又不愿随波逐流,不妨静下心来,尝试用共情对抗异化的时代。
给,永远比拿愉快。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