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8/12 10:19:51
选择字号:
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踏歌西行,赴一场信仰之约
 
编者按:
你或许熟知抗战烽火中四万万同胞的浴血抗争,以及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用脚板丈量出中国大地的苦难与希望。可你是否知晓,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曾有一场“教育界长征”?这场“长征”虽无硝烟,却有破除壁垒的勇气;虽不见壮举,却深藏奔赴使命的赤诚。“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抉择与坚守、理想与担当?答案,就藏于这座“隐居”在西安交通大学里的博物馆之中。
 
在古都西安的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东南一隅,一座蕴含历史底蕴与崇高精神的殿堂静静矗立——交大西迁博物馆。交大为何西迁?带着这个疑问,漫步于风景如画的校园。当年西迁时,自南方运来栽下的手腕粗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穿过枝叶交叠、光影斑驳的梧桐大道,那段发生于上个世纪的“西迁故事”和那群可敬可爱的“西迁人”,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探寻“西迁精神”的根脉
 
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乘车证,静静地陈列在交大西迁博物馆的展柜橱窗中,无声地诉说着此行的使命。1956年,为改变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西部高教力量薄弱的状况,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扶老携幼、奔赴大西北。
 
西迁专列乘车证上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西迁”口号
来源:交大西迁博物馆
 
从锦绣江南到荒凉西北,自黄浦江畔至渭水之滨……西行专列的汽笛声响彻1300余公里。“西迁人”口中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在这片陌生的黄土地上,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一砖一瓦建起新校园。
 
交大西迁堪称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也由此孕育出“西迁精神”。交大西迁博物馆,正是记录这段历史的精神地标。
 
交大西迁博物馆于2018年12月11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由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委、西安市政府共建。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约为3760平方米,共4层,采用全钢结构设计。馆内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设有序厅、放映厅、展厅和多功能厅。
 
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南洋走来”到“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的奋斗史,以及从“永远飘扬的旗帜”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展出的照片、图表及实物等共2200余件,其中480余件为“西迁人”及广大师生校友捐赠的珍贵实物。
 
序厅场景
来源:交大西迁博物馆
 
溯源展厅呈现了从1896年至1955年间“兴学强国”的发展历程,筹建南洋公学的第一份正式文件——1896年盛宣怀的《请设学堂片》、1899年的《蒙学课本》、张美翊的办学函件手迹、唐文治编写的《南洋公学新国文》、《大学新读本》和高等小学国文读本以及彭康翻译《费尔巴哈论》等,见证了先辈们为教育强国矢志不渝的初心,那是在风雨飘摇中对知识的坚守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盼。
 
1896年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校门
来源:交大西迁博物馆
 
西迁展厅再现了交大西迁过程以及西迁后学校的发展历程,将“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的豪迈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倾尽全力投身于西部发展与国家建设,开启了全新的教育和科研征程,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基石。
 
西迁展厅场景
来源:交大西迁博物馆
 
致远展厅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记录了学校紧随时代步伐,持续开拓进取的坚实足迹,彰显了在“西迁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交大人传承使命、砥砺前行的责任担当。
 
致远展厅场景
来源:交大西迁博物馆
 
作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交大西迁博物馆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编写并出版了多部基于采集史料的科学家传记和口述史图书,生动讲述彭康、钟兆琳等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崇高精神和感人故事,以及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扎根西部、科技报国的卓越成就。
 
如今,“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已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
  
点点“微光”助燃科学梦想
 
交大西迁博物馆积极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精心打造网上展馆,推出“云展览”“云直播”“云讲解”等创新服务。博物馆创作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文艺作品,借助多维度的传播渠道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广泛宣传“西迁人”的感人事迹,激励社会公众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实现科技报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促进科学家精神融入育人实践,博物馆策划了西迁先贤业绩展等活动,并积极参与中国科协“众心向党——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旨在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科学家精神的独特魅力。“高校思政课堂走进革命场馆”活动将思政教育与场馆资源深度融合,以鲜活的历史故事为教材,使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礼。 
 
近年来,交大西迁博物馆致力于将传承“西迁精神”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紧密融合,用心、用情、用力地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构建了集“馆-展-研-教-传”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助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师生志愿者们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宣讲活动,将“西迁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广泛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博物馆还悉心打造了“微光计划”第二课堂,构建了“微光+宣讲”“微光+活动”“微光+实践”“微光+课程”等多维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针对不同受众,博物馆制定了分众化讲解方案。无论是面对高校学子,还是中小学生,都能结合其认知水平与特点,规划相应的参观路线及讲解重点,实施“一团、一路线、一讲解”的专属研学方案,帮助参观者更深入地理解“西迁”历史,感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此外,交大西迁博物馆进一步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巧妙地将AR+VR互动技术融入思政课程,打造了西迁专列乘车证等AR“西迁”主题讲解展品及草棚大礼堂、创新港VR展示等;推出“看得见的参观,带得走的讲解”“扫码听,沉浸看”等虚拟体验模式,通过丰满的人物情感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效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2025年5月,西安市中学生在博物馆体验草棚大礼堂VR展示
来源:交大西迁博物馆
 
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读懂的不仅是一段浸透着家国情怀与奋斗热忱的校史,更是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用理想丈量大地的赤子之心和熔铸于岁月长河中的笃定信仰——“西迁人”用跨越江河、踏遍黄土的足迹证明:最动人的“长征”,永远向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延伸。
 
文稿素材提供:交大西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杨凌,宣教部邢夏菡、方维夷
资料整理:展陈部赵磊、秦鼎
 
相关专题:中国科协网融媒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人员设计出能杀灭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 太阳系外围可能隐藏着一颗“Y行星”
木卫三或可成为巨型暗物质探测器 探测到有史以来最明亮的快速射电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