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感悟“两弹一星”的热血与荣光 |
|
编者按:
你可曾思考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是什么力量让“两弹一星”从图纸跃入苍穹?”科学家们又是如何使用手摇式计算机,演算核爆的复杂参数?答案就在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里。每一件展品都如同时光的琥珀,封存着“两弹一星”故事里滚烫的信仰与硬核的浪漫。
锈迹斑斑的立式试车台依旧巍峨耸立,当年科学家们为保障安全而架设的避雷针直指云霄。这些静默的工业遗迹,在晨光的映照下,勾勒出中国科技史上最壮丽的精神天际线。沉浸式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激荡与辉煌,仿佛在眼前重现。
致敬最闪亮的“精神坐标”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坐落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内,在中国科学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原址上改建而成。
1958年,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主持建设了我国首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此后,大批科研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汇聚于此,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为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科技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纪念馆于2015年9月正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是中国科学院依托新中国开创的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平台,率先建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和文化传承基地。2022年,纪念馆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4年,适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60周年、纪念“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及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之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国科学院党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决定启动纪念馆拓展建设,并于同年10月16日重新开放。
改造升级后的纪念馆不仅完整保留了原建筑的一砖一瓦,传承其文化信息与历史印记;根据未来展览的需求,对馆内动线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优化调整,并对建筑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了全面的提升与修缮。同时,纪念馆进一步丰富文物史料、优化展厅布局、强化育人功能,成功打造成为缅怀科学先辈的精神殿堂、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课堂以及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外景
来源: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纪念馆设有多个展区,包括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周光召纪念展、中国科学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展(临展)、功勋人物展区、荣誉墙展区、机械展区等,同时完整保留了空气中爆炸激波试验场旧址和冷气真空泵实验室旧址。
馆内收录、展出了见证“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相关珍贵文物5000余件,如功勋铷原子钟、东方红1号卫星携带的无线电信标机以及超声速风洞(F2)主件等,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了中国科学院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历程和重大贡献,生动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坚韧、直面挑战时勇往直前的无畏,以及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
第一代超声速风洞(F2)主件(左侧设备)
来源: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读懂藏于展品中的“两弹一星”故事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区按照历史脉络,成果为重点,从概况、原子弹氢弹、火箭导弹及人造地球卫星等方面,系统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历程,突出中国科学院建制化攻关成效。
展出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凝聚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中国迈向太空的壮丽征程。高速摄影机曾肩负特殊使命,精准捕捉核爆试验的震撼瞬间,直观展现了新中国的科技突破。甲种分离膜这一关键技术成果则是我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攻克技术难题的有力佐证,为核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内景
来源: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纪念馆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两弹一星”历史人物的深情刻画。“功勋人物展”展区以“丰碑”的形象,全面展示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生平贡献和名言语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段“一寸赤心惟报国”的传奇故事。
功勋人物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在展览中,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的身影同样令人动容。他们虽不及元勋声名远扬,但无疑是“两弹一星”事业坚不可摧的基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集结在国家使命的旗帜下,甘愿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有的扎根深山戈壁,在风霜与孤寂中搭建起实验的堡垒;有的为啃下技术“硬骨头”,在实验室的灯光下熬过无数日夜,把对家人的牵挂深深藏进心底。
在这片先辈们曾不懈奋斗过的沃土上,还有一处见证了新中国氢氧火箭发动机从无到有的研制历程、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打卡点”——怀柔火箭试验基地S1试验区。S1试验区总建筑面积达1830平方米,曾建设有三组试车台,历经上百次试验研究,积累了一批燃烧室性能数据。所有技术成果报告及资料均移交给七机部(即航天工业部旧称),为长征火箭成功应用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试验根据,为我国航天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S1试验区冷气真空泵实验室旧址,建于上世纪60年代,泵房及其室内设备至今已近70年并完整保留
来源: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冷气真空泵实验室内部
来源: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笃立“强国有我”之志
科学家的故事,悄然流淌在纪念馆的每一件陈列品和每一段解说词之中。科学家精神,宛如氢弹爆炸瞬间腾起的壮丽蘑菇云,那震撼天地的磅礴力量背后,凝聚着无数科学家隐姓埋名的坚守与默默奉献的坚韧。科学家精神,亦如东方红卫星划破天际时奏响的《东方红》旋律,那悠扬激昂的乐声里,满载着科研人员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拳拳之心。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化作激昂澎湃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地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砥砺前行。
最好的传承是奋斗,最好的告慰是前行。从梦想启航的初心到精神延续的征途,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峥嵘过往的深情回望,更是向壮阔未来的热忱邀约。
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感悟“两弹一星”的热血与荣光!热血,从不是口号里的激昂,而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融合的沉潜笃行。荣光,亦非聚光灯下的闪耀,而是凭借科技之力,让五星红旗在广袤星空稳稳飘扬的坚定底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