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承百年荣光,寻“芯”辰之梦 |
|
编者按:
你是否好奇,在仅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尺度下,科学家们是如何点亮微观世界的吗?在纳米级战场的攻坚故事中,可以找到答案。当你参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之后,就会明白:百年逐梦的伟大,正源于对细微之处的执着坚守。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拂过上海中山公园地铁站,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的科研大楼在梧桐叶的缝隙间若隐若现。这座始建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旧址,如今已蜕变为中国微电子领域的“黄埔军校”,见证着中华民族在科技征途上的坚实步伐。
作为中国近代首批科研院所和最早的工学研究所之一,上海微系统所始终屹立于民族科技奋进的前沿阵地,秉持“科技创新与文明创建两翼齐飞”的核心理念,以科技报国的赤诚之心,引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瞻仰先驱风范:在精神灯塔下叩问初心
基于深厚的精神积淀,上海微系统所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先后荣获“上海科技系统党员人才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并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传承科学薪火、弘扬大家风范的重要阵地。踏入这片孕育科学精神的沃土,无数闪光的故事正待探寻。
教育基地以周仁、邹元爔、吴自良与徐元森四位老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为主线,陈列着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见证荣誉的证书(如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科学家们的珍贵手稿与入党志愿书以及“两弹一星”功勋章、集成电路等实物。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蕴藏着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我国电炉炼钢技术的奠基人周仁在冶金领域的探索,为国家工业振兴点燃了希望之火。他成功研制球墨铸铁技术,在包头、大冶等地深耕技术研发与冶金实践,将实验室的突破转化为推动新中国钢铁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强国必先利器”的坚定初心。
195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轻工业部,要抓好中国古瓷的研究工作。轻工业部随即联系到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郭沫若说:“上海有个周仁,是国瓷专家”。于是,周总理下达的中国古瓷研究任务便落到了周仁的肩上。经过反复试验,一批批具有传统特色的高级瓷器试制成功,不仅再现了我国古陶瓷的精湛技艺,有些还超越了古瓷的水平。
20世纪50年代,周仁与邹元爔等科学家携手攻关,成功研制出球墨铸铁技术,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自60年代起,他转而投身于半导体材料与纯金属物理化学的研究,带领团队在镓、锌等高纯元素提纯以及砷化镓、磷化铟等三五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为我国高纯金属的研究与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研工作之余,邹元爔亦以诗抒怀。留学期间的见闻、科研过程中的感悟,皆凝聚于笔端,化作字里行间的赤诚之情。1959年,在参加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庆祝大会后,他挥毫写下《高炉颂》。“大青山下平沙地,而今矗立建高炉”的诗句,生动描绘了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祖国大地、矢志服务工业建设的壮志豪情。
家国铭心:循奋斗足迹厚植赤子之情
吴自良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甲种分离膜”,为浓缩铀-235提供了关键支撑,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苏联之后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1960年,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和技术封锁的困境,国家下达了攻关任务。
吴自良一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方向”,彰显了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攻克重重难关,最终实现技术突破,为新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吴自良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然而,他将勋章捐赠给研究所,将奖金平分给参与研究的团队成员,并将证书复印件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在他心中,这份荣耀属于每一位为国家不懈奋斗的科研工作者。
1960年代初,美国U-2间谍飞机被击落,其控制系统中集成的电路让中国科研人员意识到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当时国外集成电路技术已趋成熟,而中国尚处于空白状态。
1965年,徐元森向研究所党委书记直言:“作为科技人员,我们要带头创新,开拓新路。”他的建议迅速获得批准,在上海市政府及各单位的协同支持下,中国的集成电路研发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如今,展厅中展示的双极性集成电路版图,正是徐元森当年的设计成果。从版图绘制到工艺实现,每一步探索都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唯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培养杰出人才,才能成就微电子产业的繁荣。
学史崇德: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力量
教育基地集参观、体验互动、学习交流、入党宣誓、寄语祝福等功能于一体。它以图、文、物、感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打造出多功能的陈展空间,让参观者在感悟科学家精神的同时,拥有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深化学习体验与思想共鸣。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时光流转,初心如磐。从陶瓷研究到稀土冶金,从甲种分离膜到集成电路,“国家所需,科研所向”始终是微系统所不变的精神底色。教育基地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浓厚氛围中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力量,如今已成为研究所接待来访、举办科二代夏令营、开展党建共建交流与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载体。
例如,通过深入了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科研精神与生活态度;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诵科学家的诗集,感悟他们的心路历程;通过观看“两弹一星”宣传片,聆听科学家们的寄语和期望;以“两弹一星”功勋章、第一块集成电路、建所初期的照片为背景,拍摄参观留念照片;在“寄语墙”上,书写对研究所、科技事业以及祖国的美好祝福。
在这座科学殿堂里,不仅陈列着历史的见证,更延续着科学的火种。教育基地依托上海微系统所这一“百年老店”的深厚人文历史底蕴,已然成为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有力阵地。通过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夯实作风学风建设、营造优质创新环境、激发创新自信与活力,教育基地强化了科学家精神的对标践行。此举有力地激励青年科技人员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勇担历史重任,迎难而上,始终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尖刀连和排头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