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到深入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从探访广东科创活力奔涌的前沿阵地,到见证新时代伟大变革浪潮的城市地标……7月16日至23日,在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广东)中,来自美国、德国、葡萄牙、比利时等13个国家的26名青年科技人才走进广州、东莞、江门,共同开启融汇科创交流、文化探寻及志愿服务的岭南之旅。
“你们要用所学知识探索突破,用亲身经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在开营仪式上的讲话,道出了与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的共同期盼——希望青年科技人才深刻感知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脉动,深入了解广东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在互学互鉴中厚植友谊,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成为科技创新领域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
营员们调研现场。主办方供图,下同
?
记者了解到,为期8天的活动中,营员们探访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揭开“大科学装置”的神秘面纱;参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深入了解广东在未来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特色产业,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走进当地博物馆、古建故居、城市地标,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营员们跟随着讲解员走进核心展示区,眼前装置的宏大规模与精密设计令他们惊叹。通过聆听细致讲解,营员们深入了解了其已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锂离子电池、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产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为部分头部企业解决了若干重要技术问题,吸引着全球科学界的关注。
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营员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地底探险”——在实验室中巨大的水池与探测器阵列在恒温环境下运转,一场跨越十多年的“幽灵粒子”捕捉计划在这里进行。“这是汇聚了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力量。”科研人员还介绍了JUNO探测器的工程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创新点及其在物理学前沿探索中的应用目标。
邢锋为营员们开展专题讲座。
?
在暨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为营员们开展了题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专题讲座。他指出,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积极探索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规政策,并加大环保科技研发投入。他分享了暨南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鼓励营员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中外科技交流合作贡献力量。互动环节,邢锋一一为营员们解答疑问。
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一件件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版本实物诉说着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营员们感受着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踏入被誉为“广州绿心”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他们看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本,感受着中国生态文明向世界递交的绿色宣言;还登上“小蛮腰”广州塔,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与璀璨的夜景尽收眼底,他们领略了“科技+城市”的活力图景。
营员们在参访现场。
?
此次广东之行,营员们从“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他们以科技志愿服务为纽带,在中外科技人文交流中架起桥梁;将创新智慧注入科普实践,让科学精神触达更多心灵。活动组织方表示,华裔青年们在此次行程中的所见、所学、所思,必将成为未来服务社会、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