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李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5 18:20:26
选择字号: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与传统三维地震观测研究获进展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北部成功完成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技术与传统三维反射地震手段观测研究,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经典方法在海底孕震机制与前兆机理等方向的联合研究奠定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地震研究快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团队、研究员詹文欢团队联合同济大学、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广东省地震局、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在海上风电场陆地控制中心部署DAS调制解调器,将南海北部一段29公里的海底通讯光缆转化为间距4米、共7091个应变传感器的密集观测阵列,持续一个月采集数据。

此次记录到区域地震、微震、船只航迹、海浪及海洋-固体地球相互作用产生的单频/双频地脉动,其频谱特征与现场声学式波浪仪、风速计数据高度吻合,验证了DAS在恶劣海洋环境中高保真、实时观测的能力。相比传统海底地震仪数十公里间距的“稀疏点测”,DAS实现了米级空间连续监测,完善了微小尺度的海底灾害过程的观测不足。

研究团队同步利用琼东南盆地与珠江口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揭示了先存构造地貌对断层系统的各向异性控制机制,发现三层断层系统差异演化,分为深层断层受古应力场主导、中层呈现E-W为主、S-N为辅的复合样式、浅层因等深流侵蚀槽与古地形隆起影响,形成正交断层网络。解释了海底起伏成因,认为珠江口盆地海底窄槽-宽脊地貌由底流超临界-亚临界过渡侵蚀形成,其凹槽深度与地下隐伏断层陡坎、块体搬运沉积的地形高差呈线性相关。

此次研究综合DAS提供动态捕捉地震、地脉动等瞬时海底过程,解析百万年级构造演变框架,实现为孕震机制研究铺设“时空隧道”的可能性。下一步,研究团队将与广东省地震局继续合作,融合两种手段,瞄准活动断层时空演变与地震前兆机理前沿问题,构建南海北部“光纤-地震”联合观测网络,提升华南沿海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785/022025000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