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晓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2 9:06:48
选择字号:
优质本科扩容不是“拼指标”而是“提质量”

 

■夏晓燕

2025年春季,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一项标志性改革举措——优质本科扩容全面启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积极响应中央部署,纷纷宣布新增本科招生计划。2025年扩容总规模预计超过2万个名额,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急需领域。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招生规模扩张,更是一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公平提升的系统性改革工程,标志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在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这批本科新生将步入大学校园,成为国家教育结构转型的第一线“实践者”,也将承担起推动未来人才体系升级的重要使命。

破解高层次人才结构性短缺

优质本科扩容的核心使命,在于破解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的结构性瓶颈。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虽较2024年略降7万,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1222万人,再创新高,释放出“提质扩容”的双重压力。

此次扩容并非“摊大饼”,而是通过精准增加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的高质量学位供给,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并提高配置效率,推动人才供给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动态匹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国曾提出“双一流”发展新目标——“两个20%”,即“双一流”高校在校生与招生数各占全国普通本科的20%,并力争到2035年整体培养规模实现翻番。这一目标不仅回应了扩容背景下的资源集中趋势,也为构建高质量人才供给体系描绘出清晰路径。

“扩的是优质、提的是效能”

在优质本科扩容政策引导下,各高校正依托自身优势,协同推进招生扩容、育人模式革新与学科结构优化,努力实现“扩的是优质、提的是效能”。

清华大学新设通识书院,打造“AI+多学科”培养范式;上海交通大学新增150个招生名额,聚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方向,并联合华为共建“鸿蒙生态学院”,推动课程体系与产业前沿技术“零距离”融合;武汉大学依托北斗卫星科研优势,开设空天信息专业,精准瞄准国家空天科技人才缺口;中山大学将招生规模增至7845人,着重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兴交叉学科;中国人民大学适度扩招逾百人,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兰州大学新增350个计划名额,覆盖全国31个省份,重点投向计算机、电子信息、核工程、草业科学等“硬核理工”与传统优势学科;郑州大学扩招150人,同时优化专业结构,停招10个不适配专业,将新增计划聚焦于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自动化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

与此同时,文科高校积极推进“新文科”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推出“英语+法学”“西班牙语+国际新闻传播”等数字化、本土化交叉项目,推动传统文科精准对接国家治理与国际传播需求;复旦大学设立100余个学科、跨学科、创新创业微专业和学程与54个双学位项目,涵盖国家重点急需方向,推动文科跨界融合、重构内生动能。

校企联合、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亦成为扩容背景下的新亮点。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共建“特高压直流定向就业班”,计划招生60人,面向重点地区定向选拔,实现“入学即入岗”,为国家能源战略培养急需人才。

扩容成效的根基在“育人”

人才培养质量是优质本科扩容的“生命线”与“压舱石”。扩招提速的同时,如何筑牢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扩的是优质、增的是实效”,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核心命题。

多所“双一流”高校正在通过育人机制重构、学业支持升级、评价导向转型等为扩容保驾护航。清华大学依托通识书院;中山大学实施本研贯通课程;北京大学借力元培学院的交叉平台,着力打造高效率、高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构建“学业预警系统”,以大数据实时监测学生学情,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华中科技大学推行“跨学科导师制”,整合全校师资,为每位学生,特别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持与职业发展指导。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表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资源获取与路径选择上更易陷入劣势。因此,建立精准、持续的支持体系,是扩容背景下“提质育人”的关键抓手。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正从“学分本位”向“能力导向”深度转型。以2025年新设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职教赛道为例,参赛项目须紧扣产业链升级,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新工科”等方向,突出“跨界协作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实践力”等关键素养,由此树立了“能力本位”的人才选拔风向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冯宗宪指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性错位的根源,在于传统教育供给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优质本科扩容,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一招。

扩容不是“拼指标”,而是“提质量”;不是“放大口径”,而是重构育人的深度与内涵。

在扩容机遇中理性选择

优质本科扩容,为更多学子打开通往一流学府的机会之门,也对个体的规划能力与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与扩容方向的结构性调整,考生在志愿选择中所面临的不仅是分数竞争,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深度判断。

在此背景下,考生在专业选择上不仅要关注“兴趣所向”,更应聚焦“国家所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扩容重点领域,不只是“热门”,更是“长赛道”,承载着个人成长潜能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双重指向。

同时,也需跳脱“唯学历”的旧观念,主动构建“T 形知识结构”:T的竖杠代表专业深耕,横杠代表拓展跨界理解力与实践解决能力。MOOC、微专业、双学位等平台,为新一代学习者提供了更灵活、多元的成长路径。

未来社会更看重“真能力”“真问题”。批判性思维、跨界整合、项目经验与团队协作,正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通用标签”。在优质本科扩容的背景下,唯有理性选择与持续成长并重,方能真正把握新时代教育变革的红利,将一次“入学机会”转化为终身“发展势能”。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大学生学情调查范式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2022003〉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报》(2025-07-22 第3版 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