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7/14 20:18:27
选择字号:
出任港中大校长半年后,卢煜明:每周要拿出一天时间做科研

 

文 |《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江庆龄

“当我是全职科学家的时候,科研占据了我一天中绝大多数的时间。现在我需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处理学校的各种事务上,同时每周会尽量拿出一天时间来做科研。”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校长、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卢煜明出席活动,在“塑造未来生物学-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上进行主题报告,介绍基于血液等体液中游离DNA的分子诊断范式变革。

卢煜明未来论坛供图

  ?

卢煜明是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他开创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IPT)已被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广泛采用,全球有超过一亿名孕妇受惠,只需要抽取静脉血,就能获得准确率高达99%的检测结果。也正是因为这项技术,卢煜明集齐了3大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奖项: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化学)、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他也被认为是下一个最有希望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今年1月,卢煜明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港中大第九任校长。尽管做科研的时间大幅缩减,但他认为是时候把在港中大28年所积累的经验用于培养下一代学者了。

活动期间,卢煜明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以下是主要采访内容。

每一天都很期待去实验室

问:你做无创产前检测技术花了整整22年,中间试过十几条“路”都走不通,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卢煜明:科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对我来说,科学的奥妙不在于最后的答案,而在于寻求答案的过程。十几次失败,其实也是必经的过程。我能够从失败中学到新的东西。事实上,有些失败还蕴藏着机会。比如用表观遗传手段来诊断胎儿的疾病,最初也是失败的尝试,但在十多年后,却成为了可用于诊断癌症的技术。

问:你说过很多次在煮泡面、看《哈利·波特》时得到灵感的故事,科研是否也和你的日常生活有关?

卢煜明:没错,我的很多新想法都源于生活。

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开发的新技术FRAGMA,是我从一幅油画上得到的灵感。这幅画上有一个火车轨道,还有一些信号灯,信号灯能够控制火车闸的起落。弯弯曲曲的火车轨道在我眼前逐渐变成了DNA双链的样子。我就想到,信号灯有没有可能是癌症信号,火车闸下落的时候,就把DNA切掉了。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有了FRAGMA,也就是基于片段组学的甲基化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血浆中游离DNA的片段化特征,进行无创产前检测、肿瘤早期诊断。

我想大家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他正是在一次喂鸭子的时候看到水面涟漪,而想到“光可能与声波一样是一种波动”。

其实人生中有很多机会,关键在于能不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

问:你每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卢煜明:当我是全职科学家的时候,科研占据了我一天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我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就很期待去实验室,因为可以和同事探讨前一晚的新想法,或者做实验验证。这就好像在看一部很精彩的电视剧,每看完一集,就会期待下一集。

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任职港中大校长,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学校管理等工作上。我认为这也非常重要。我在港中大工作了28年时间,是时候把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反馈给学校,培养下一代年轻学子了。

艺术和科学相辅相成

问:担任港中大校长之后,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你设定了哪些目标?

卢煜明:国家对香港的发展定位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科技无疑非常重要。作为一名科学家,我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希望能够将过去积累的一些经验在港中大推广,针对性调整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整体架构。

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港中大理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当前,我们也在进行探索。例如,今年2月,港中大成立了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由丘成桐教授担任创院院长。这是一个八年制本硕博贯通的项目,学生来源于全球各地。他们不需要参加高考或其他服务于升学的考试,只需要满足“数学专才”这个条件,就能进港中大学习。

问:港中大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你计划会带领学校在哪些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卢煜明: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医学相辅相成,但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需加强医学科学家的培养。我认为可以通过特别训练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有效协同。

香港有2家排名靠前的医学院,港中大医学院是其中之一。尽管只有四十多年历史,但通过前辈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港中大医学院的发展非常好。除了教育和科研,我们也希望通过港中大下属医院,让更多香港市民能看得起病、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问:你曾经强调,培养学生时需确保文理并重,你怎么看待当下对人文学科的轻视?

卢煜明:其实很多时候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应该只重视理工科。正如我前面所说,我有的灵感可能来源于电影、油画等艺术领域。

此外,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我所从事的产前诊断领域,除了技术,还涉及伦理、法律等知识,我也很早就开始与这些领域的从业者合作,探讨如何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确保科技向善。

问:你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在专业越来越细分的今天,该如何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新一代青年科学家?

卢煜明:港中大是一所研究型综合大学,实行的是非常独特的书院制,也就是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国际上,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就是书院制。这是一个帮助学生均衡发展的路径。

在大湾区发挥更大价值

问:香港基础科研的核心优势有哪些?又面临哪些挑战?

卢煜明:香港人口比较少,但有着浓厚的科创氛围。包括港中大在内,有5所入选全球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独具优势。当然,这也离不开香港政府在科研、教育方面的投入。

目前,香港的成果转化仍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我也希望能够在这方面作出一些贡献。不可否认,这两年香港的经济受到了一定冲击,科技上能够得到的资源不如从前多,我们需要更认真仔细地考虑优先发展哪些领域,审慎投放资源。

此外,当前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比如我所从事的遗传学领域。所以对香港来说,把自身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相融合十分重要。

问:你如何评价大湾区在生命科技领域的资源整合进展?香港应如何定位,以最大化发挥自身价值?

卢煜明:大湾区有超过8000万人口,近年来基础研究发展非常快速,同时在科技的商业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大湾区城市之间互相帮忙、合作,每个城市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推动大湾区整体科创系统的形成。

香港一直扮演着“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未来也可以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港中大正在积极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比如我们在深圳有一个校区,正以此为纽带开展合作研究。这不仅对我们自己的科研工作有益,也有助于推动生命科学及医学的发展。

问:你身上有着很多的“title”和荣誉,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外界赋予的种种光环的?

卢煜明:首先我非常感谢科学界的同行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能获得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荣誉,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以平常心看待这些事情。

同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我想我们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科学界沟通的桥梁。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把我们的研究带到国际舞台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