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过程竟能如此透明!”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不仅颠覆了传统地震模型的认知框架,为实现可靠的地震预警开辟了新路径,而且被称赞“以无可挑剔的严谨与透明,为如何负责任地分享研究树立了典范”。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1 让实验可复制
这项由美国南加州大学西尔文·巴博特(Sylvain Barbot)团队开展的研究,通过构建创新的实验室地震模型,首次将断层间的“真实接触区域”与地震动力学行为直接联系起来,为揭开这一“数十年地震之谜”提供了破题的关键。
更难得的是,研究团队尝试以“最大诚意的透明”展现科研过程。
巴博特团队研究的科学问题本身极为复杂:地球上的断层并非完全接触,而是由许多“真实接触区域”构成。这些区域的物理特性如何控制地震的起始、传播与停止,是理解地震能量释放的关键,却一直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
他们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方法论的巧妙。团队没有选择传统的不透明岩石材料,而是独具匠心地使用了透明丙烯酸作为模拟断层围岩的材料,从而实现了对微震破裂过程的全程、实时可视化观测。
借助高速摄像机和高精度光学测量技术,研究团队实现了对微震破裂过程的全程、实时可视化观测。据媒体报道,在团队公开的实验视频中看到,断层接触区域的应力分布如同彩色的云图般清晰可见,破裂的传播如同闪电在透明的介质中延伸,一目了然。
研究团队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溯源系统。在论文的材料中,他们详细记录了从原始图像的采集时间、相机参数设置,到后续处理步骤中使用的算法版本和参数调整。这种精细到每个像素来源的记录方式,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让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有据可查”。
“我们真的可以看到接触区域的演变。”巴博特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背后是对科学本质的深刻回归——科学的发现必须能够被观察、被检验,过程不应是一个“黑箱”。
但这仅仅是其“透明”承诺的第一步。在论文公开发表的同时,团队即在其GitHub主页上宣布,已将所有模拟代码、数据分析脚本、处理流程和参数设置文件完整上传。任何访问该页面的人,都可以一键下载这项研究的数据,亲眼审视每一个计算步骤,甚至可以尝试用同样的代码跑出同样的结果。
另外,团队并未止步于单次成功的模拟。他们在26个不同的模拟地震场景中重复实验,涵盖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条件。其记录之详尽,足以让其他研究者根据论文描述,精确重建整个实验。
研究团队建立了多层次的数据共享体系。所有原始数据,包括高速摄像的原始视频文件、光学测量的原始读数,均配有详细元数据说明,并上传至公开数据库。这种“交钥匙”式的方案,极大降低了复现门槛。
2 让过程更透明
有评论认为,当国际学术界因学术不端事件信誉受损时,这项发表于PNAS的地震研究,却以全程可溯、数据共享的实践,为学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近年来,因实验和研究过程“黑箱化”导致的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频出。
201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调查发现,曾在该机构任职的干细胞领域顶尖专家皮耶罗·安韦萨有31篇学术论文存在数据造假,应予撤稿。
这一事件震惊了科学界,不仅因为安韦萨的“崇高地位”,更因为其基于虚假数据所建立的整个研究体系,在十余年间误导了全球无数研究团队,造成了巨额资金的误投。
2023年,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宣布,因核心论文被《科学》杂志撤稿,撤销韩国成均馆大学副教授朴昌源团队所获奖项韩国“国家TOP100研发成果”。此前,朴昌源团队发表在《科学》上的突破性论文的核心结果无法被其他独立团队复现。
这些并非偶发事件。据“撤稿观察”统计,全球科研论文的撤稿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因数据造假、无法复现等学术不端行为导致的撤稿占据了相当比例。
“这些事件正在侵蚀科学的公信力。”一位要求匿名的顶尖科研机构管理者对媒体坦言,“它造成的伤害是双重的。对外,公众开始怀疑我们工作的价值;对内,它打击了那些恪守规范的年轻学者的热情,并制造了一种‘不发表就灭亡’的焦虑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信任危机中,巴博特团队的研究方法与态度显得尤为珍贵。
3 让细节耐推敲
学术诚信是科研的生命线。有研究者发现,巴博特团队做法的“创造性”,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自觉践行中。
该团队建立了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所有数据必须经独立复核,任何异常现象都需追溯根源。对于研究初期观察到的一些不符合预期的数据,他们没有忽略,而是深入分析,“有时甚至带来了新的发现”。
另外,在成果表述上,研究团队保持了高度的审慎。他们在论文中用相当篇幅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并定量分析了实验室模型与真实地震环境的差异及其影响。
面对科研压力,该团队坚持质量优先——他们曾因数据未达预期而多次延长实验周期,宁愿牺牲发表速度也要确保结果的坚实可靠。
在论文的致谢部分,该团队首先感谢了编辑和三位匿名审稿人的认真审阅,称“这极大地帮助我们改进了本文”,并且感谢他们提供数字格式数据。同时,团队对机构和基金会的资助进行主动公示并表示感谢。
他们主动将论文初稿置于同行严格的审视之下,并依据专业意见不断完善。有评论直言:“这本身就是对学术共同体负责、追求真理而非仅仅追求发表的体现。”
在论文成果的末尾,研究团队还明确列出了每位作者的贡献,并郑重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这些看似程式化的声明,是消除外界对研究动机和过程质疑的基础。
媒体刊文称,在哈佛大学教授吉诺因数据造假被撤销终身教职、韩国学者朴昌源因无法复现的研究被撤销国家级奖项的背景下,西尔文·巴博特团队的实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科研工作应有的样子。
“他们的成功证明,真正的科学突破,不仅源于创新思想,更依赖于一套经得起任何检验的透明的分享与验证机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位地质研究领域的学者如此评价。
相关参考文章:
https://scitechdaily.com/decades-old-earthquake-mystery-finally-solved-by-new-model/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0496122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