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hael P. Lamb 来源:《自然》 发布时间:2025/8/22 14:52:53
选择字号:
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组成的国际团队,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的滑坡物质及河流沉积物开展了长期连续的监测,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该成果于近日发表于《自然》。

在构造活跃的山区,大规模地震常常引发广泛的滑坡。这些滑坡将土壤和岩石搬运到河流系统中,抬高河床并增加洪水风险。同时,河流清除滑坡沉积物的过程对山地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且通过岩石侵蚀、风化和有机碳搬运,进而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影响。然而,地震引发的滑坡物质对河流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粗颗粒物质的搬运速率,由于很难准确测定,是一项国际性的挑战难题。

为回答这一国际科学难题,自2009年开始,该研究团队每2-3年一次在紫坪铺水库进行沉积物声学扫描和取样。通过分析2012、2015和2018年水库沉积物的累积厚度变化,结合滑坡体和河床粒度实地测量、钻孔精确沉积厚度和组成等大量野外调查数据,定量获得了地震前后沉积物通量、产率及其河床沙组分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后岷江的总沉积通量增加了近6倍,其中河床沙(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却增加了20倍,约占总沉积物的65%,而在正常山地河流中,河床沙的比例通常只有20%左右。

中美科学家在紫坪铺水库开展沉积物声学扫描和岩心钻取工作。地球环境研究所供图

  ?

以往对极端事件的环境示踪研究一般关注河流悬浮物这类简单的、易监测的细颗粒沉积物通量和组成变化,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

研究团队指出,这种大规模河床沙搬运对河道组成和结构造成的影响要比预期的更大更久,包括抬高河床、增加洪水风险等。该项成果揭示了,地震发生是瞬时的,但它们引发的地质环境风险并非短期事件,而可能持续数十年或更久,甚至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与社会发展轨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54-8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