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报 刘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8 8:09:09
选择字号:
挽救“发霉的课堂”:单纯的课堂管理并非根本之策

 

■张晓报 刘倩

近期,《中国科学报》组织专家围绕“如何挽救大学‘发霉的课堂’”“大师课堂为何也出现低到课率”“上课败给手机,这事儿真的重要吗”等议题展开讨论,引发社会对大学课堂生态、学生学习自主性与教学实效性的广泛关注。

从核心来看,这些讨论主要涉及大学课堂的管理问题。受移动互联网时代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等背景影响,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自制力不足,出现了上课出勤率不高、课堂参与不积极等现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至于不带教材、不做笔记等情况亦不鲜见。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基础,会进一步影响总体乃至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这些背景下,部分大学和教师采取了要求学生上课交手机、坐前排、进行汇报等课堂管理措施,试图通过严格课堂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挽救“发霉的课堂”。

但是,相较于学生出于内在动机的“学习”,这些硬性要求是一种外在且浅层的“教育”。在学生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时,身处学校、置身教室、身在前排并不能够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由于心智的不在场,外在的“教育”往往无法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针对二者的区别,美国著名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认为:“学习是自己去做的事,而教育是别人对你做的事,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硬性要求学生交手机、坐前排等举措固然有教育者的善意,但背后是一种“教育”思维而非“学习”思维。因此,大学要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是根本。

一所大学的学风建设,既取决于学生群体内在的学习自觉所汇聚的力量,也受到校风、教风和考风的深刻影响。换而言之,当前大学生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大学校风、教风与考风等系统问题的折射。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必须从这些方面协同发力,整体优化学生学习的外在环境。只有明确大学的学术属性,回归人才培养的根本职能,扎实营造学术文化、教学文化和学习文化,大学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学风建设才能真正落地。

一是明确大学的学术属性,营造良好校风。一所学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校风。校风作为隐性课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凡是好的大学,必定重视校风建设。它们未必是世界一流大学,却是师生积极追求学问、学术氛围浓郁的场所。营造良好的校风,首先也是最为根本的是大学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术属性。大学是探究、孕育和传播学术的学府,而非娱乐或其他场所。正如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后,为扭转当时北大的风气所提出的那样,“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打造由一群热爱学术的学人所建构的学府才有可能。其次,要在明确学术主旨的基础上,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术文化是一所大学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体现。为此,大学应通过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打造学术场域应有的学术环境,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在肥沃的学术土壤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术追求。

二是打造良好教风,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学生是否有求学志向、能否形成良好的学风,受到教师的深刻影响。竺可桢先生1936年在就职浙江大学校长时说道:“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因此,大学首先要在教师群体打造良好的教风。除了严肃教学纪律、督促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之外,也要注重招聘和培育具有学术志趣的师资队伍。当教师群体有学术志趣时,他们的学术行为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引领,而教师群体的学术示范就是最好的教风。正如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所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另外,要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教书育人水平。大学应推动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机构真正发挥作用,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常态化培训、研讨、咨询和辅导,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努力提升教学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增加课堂吸引力。

三是严肃考风,培育和维护良好学风。一所大学的考风,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学风。考风严肃,课程通过的难度较大,学生自然会给予课堂学习更多的重视和投入。相反,若考风不正,即使学生课堂学习并不认真,往往也能通过考试,轻视课堂学习将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可见考风问题之严重。因此,大学与其进行“精细化”的课堂管理,不如下力气整肃考风。

首先,要适度提高课程考核的难度,为大学生合理“增负”。当前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不足,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距离,突出反映在考核难度上,低标准考核本身即是不良考风。其次,要严抓考试纪律,守住考试的底线。在树立考核高标准的基础上,大学应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值得说明的是,对考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并非目的,但唯有恪守纪律底线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整肃学风,高标准的考核才能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机制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VSZ005〉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报》(2025-11-18 第4版 高教聚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九寨沟震后八年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