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颜宁现身沪上高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提了好几个“交叉”问题 |
|
|
两天时间,颜宁出现在上海三所大学的师生面前,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带来学术报告或与学生开展交流会。在社交平台搜索颜宁,“学术追星”成为了高频词。
大家是如何“学术追星”的?谁希望遇见颜宁,想问她什么?10月30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汇智大讲坛”的现场。

10月30日,颜宁在上海交大。主办方供图
记者观察到,互动环节极为踊跃,提出垂直生物学领域问题的观众并不算多,7个问题中只有2个,其余提问者的研究背景有人工智能、心理+牙科、物理学、芯片等,都涉及学科交叉。提问者普遍“寒暄”很少,几乎都直接切入自己的问题,而颜宁也在这个环节自然地从座位走到台前,缩短了跟观众的距离。

互动环节,颜宁走到台前。澎湃新闻记者邹佳雯图
10月30日,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下午三点开始的讲座,学生小刘十二点半就到了,她从上海的闵行校区坐校车过来,“今天校车很快就坐满了,是提前一点开出来的。”她猜测,其中有不少都是跨校区来听颜宁院士讲座的。小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葡萄与葡萄酒专业,“颜宁教授研究过葡萄糖转运蛋白,我自己研究的课题也有涉及这方面的,机会难得,很想来听。”
现场学生告诉记者,讲座初期500个席位的名额报满后,又“二开”扩容至约800席,并开设分会场,很火爆。来自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非全日制研究社小高当天是从单位请假来的,“我其实不了解颜宁的研究领域,但我想近距离感受一个如此有声誉的女科学家的魅力,她对女性是有激励和引导力量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三点的常规入场时间结束后,会场还向没报上名的师生、市民开放了二楼席位。从嘉定赶来的市民小董告诉记者,她看到报名链接晚了,但又想见到颜宁,还是来试试运气,“没想到真的可以。”
当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出现在观众视野,齐耳短发、黑框镜、平底鞋、藏青色中裙,进行了近一小时的学术报告。“我想了一下,这竟然只是我第二次来交大,第一次是在1998年,很多在座的你们还没认识到这个世界。”颜宁笑着说。
颜宁以《From Sugar Transporters to Glyco-conjugated lon Channels》为题,围绕“CryoSeek”(酷寻,一种由颜宁团队提出的结构生物学新策略)新范式,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糖质分子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颜宁指出,糖质(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但其结构生物学研究长期滞后于蛋白质与核酸。通过构建CryoSeek研究体系,团队成功获得了多种具有高阶结构组装特征的糖质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糖质立体化学的新规律。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糖质分子生物学功能的理解,也为相关疾病机理研究与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生物学基础。
当天的互动环节之踊跃,似乎有些出乎颜宁意料。起身提问的师生,显然都是有备而来,学科背景不尽相同。
接过话头的颜宁,通常会先肯定问题,她向物理学背景的提问者分享说,在理科里生物或许是一个门槛偏低的学科,“为什么?它能让人非常直观地去领会去理解,所以说你要进入到这个领域,可能开始有一点点适应过程,但后面你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我定义的门槛偏低,所以你会看到很多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的,进到生物界如鱼得水,并且什么叫创新?其实都是来自交叉。谢谢你对生物的兴趣。”
有位在读博士生学科背景是临床心理学和牙科学,“您做的可能有一部分涉及电信号相关的通道蛋白,法拉第提出来电和磁是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一直很好奇,电磁力是怎么样的运行方式。我学心理学的时候发现人可能是存在磁场的,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感知,可能就是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一种远距离的同频共振,但是关于磁相关的蛋白,研究的人比较少,我想请教一下您。”
现场观众对这个问题发出了轻微的讨论声,但很快被颜宁的声音盖过去,“你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诺奖级的问题,就是生物是如何感知磁的。”她指引提问者去查找学界对此的相关研究,但也表示这个问题尚无定论,“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一定要做严谨的科学,一定是让别人能重复的科学。”她又告诉提问者,“从临床里面想到一些问题,形成可以验证的假说,然后再去验证,我觉得特别棒。”
一位提问者谈到,AI for Science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AI for Biology,他请教颜宁,AI能怎么再赋能生物学的研究?
“每一次技术的革命其实都是把人解放出来,你可以去做你最想做的,是一种赋能。”颜宁以团队研究成果为例,阐释了AI算法在冷冻电镜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其成功将结构解析效率从"两星期一个结构"提升至"一天十几个结构",实现了真正的高通量研究,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活动尾声,学生代表向颜宁赠送了“大师讲坛”与“汇智大讲坛”纪念品,对颜宁的到访与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主办方供图
“我们大脑能这么节能去处理信息,是因为几十亿年的进化,从有生物开始到现在,让我们的大脑结构高度复杂,这个结构其实是一个进化的结构,是把太阳能转化成了化学能,这么多年不断储能,有了这样一个高级的结构,那么AI未来在结构上,它的硬件结构会不会有变化?AI for Biology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赋能的过程,当作工具,而我们反过来Biology for AI,我觉得是一个更深刻的科学问题。”颜宁说。
活动散场后,记者找到一位抢到话筒的提问者刘先生,他刚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这是他来上海的第四天,近日就要在沪入职,“今天很受益,我觉得心里的科研梦确实还没有熄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