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研工作者是和老天爷较劲的人” |
颠覆传统的“非典型”科学家钱小石假期驻守实验室持续完善电卡效应落地 |
钱小石(右一)和学生展示电卡材料,相关成果登上国际顶刊《自然》杂志。(受访者供图)
?
编者按
国庆连着中秋,在这个超长假期,依然有人选择不休假。对他们而言,放假不等于休假,他们的假日,经常是忙碌而非休息。
因为他们,是行走在科研前沿的人。选择“攀登”,争分夺秒就是常态;潜心“深耕”,只要实验还在进行,实验室就“不打烊”,人更不能离岗……
本报今起推出“深耕一线谱新篇”系列报道,找寻沪上高校这些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青年科学家的身影,记录他们非同寻常的假日生活。
■本报记者姜澎
对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钱小石来说,这个超长假期并不意味着休息,他和团队成员仍然驻守在学校的实验室。
利用电卡效应制冷,钱小石团队在基础原理、材料制备方面都已实现突破,该团队也因此在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斩获卓越奖。令人期待的是,他的成果将使人们日常的制冷模式发生颠覆性变化。
钱小石可说是一位“非典型”科学家。2018年他入职上海交大时,只有产业界的创业经历,并没有亮眼的论文成果。入职学校前三年,他没发表过任何一篇研究论文,直到第四年,他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成果直接登上国际顶刊《自然》。随后,他陆续在《自然》《科学》等顶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
“对我来说,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论文发表,而是我的成果能够真正影响到产业,我培养的学生也能真正跨界,既能做跨学科研究,也能开公司创业。”钱小石说。
追着“真问题”走:放弃申请教职加入创业公司
在钱小石的办公桌上,有一张暗色的、薄薄的“塑料纸片”,这就是可以利用电卡效应来实现制冷的一种薄膜设备。这种制冷设备,小到可集成在芯片上,大到可装备在墙壁、窗户玻璃夹层中实现制冷。在相同制冷功率的情况下,其重量是传统空调的八十分之一,且无需压缩机。
这一神奇功效,正是源于科学家利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电卡效应制备的材料,简单来说是利用固体材料通电后压缩相变吸收热量实现制冷。值得一提的是,高分子中的电卡效应,是2008年由华人科学家章启明发现的。
制冷技术堪称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但传统制冷是利用氟利昂气液相变带来吸热放热效应。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目前约10%的电力用于制冷,间接产生近一千兆吨二氧化碳。2019年,建筑供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300兆吨。欧洲已明确,2035年将禁止PFAS(注:氟材料,氟利昂是其中一种)的生产使用。另一方面,氟利昂制冷用到的压缩机需要高压容器,很难小型化。
“电卡效应刚被发现时,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很兴奋,但要推动这一科研发现真正在产业界落地,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钱小石于2010年成为章启明的博士生,其后他一直跟随导师,尝试解决电卡效应在现实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钱小石对科研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每当我们的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我的导师极少跟我们讨论论文要投哪里。”但每当新发现诞生后,大家都会琢磨,如何开展下一步的攻关、推进后端的应用。
受导师影响,钱小石在博士毕业后并没有申请大学教职,而是在导师的支持下、围绕自己的博士课题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大约2016年,我们围绕电卡材料和制冷系统的产业化,做了不少前沿的工作。我们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但在专业领域内,我们的研究比欧美学术界领先了五六年,学术界直到2023年才达到我们当时的水平。”
“沉默”三年后爆发:连续发表数篇顶刊论文
从产业界回到学术圈时,钱小石的学术简历并不亮眼,也达不到很多高校的招聘要求。他坦言:“虽然我本人不在意是否发论文,但不得不说,若能带着一些‘光环’回国,相比我当时回国的状态,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幸运的是,上海交大给了我足够的发展空间。”
2018年,钱小石入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学校为他匹配了科研启动经费,“一共400万元,和美国的一些名校差不多,且我心理上也做好了非升即走的准备”。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完善电卡效应落地的研究中。“沉默”三年,到2021年他的研究有了突破,将电卡制冷循环寿命从百余次提升至超百万次,很快论文发表在《自然》上。这也是他回国后主导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说实话,发表论文很重要,但它不该是追求的第一目标。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的精力有限,在针对领域内一两个重大难点开展工作之外,可能没有时间去写很多论文。不过,即便达不到学校的要求、面临非升即走,我也可以再离职创业。”钱小石坦言,之所以自己的心态不错,正是因为产业界的经历使他知道,人生并非只有一种选择。不过,在推动电卡效应进入实际应用中时,他坚定地认为,有大量基础研究是绕不开的,比如围绕良率、材料寿命等工程要素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这些规律的发现,往往需要积累3—5年。
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钱小石团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物理、化学效应,随后连续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当我们专注于解决工程问题,试图找到背后的科学规律时,哪怕只是管中窥豹,这时候总结规律而写成的论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培养能“跨界”的学生:干得了科研,开得了公司
虽然钱小石的成果科研应用在各个不同领域,离产业化一步之遥,但他表示,目前并没有亲自去推动成果转化的打算,因为“我是大学教师,相对于科研,我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养人,我要花大量的时间投入教学、指导学生。”钱小石更希望,他能培养出真正有能力跨界的学生。
不论是产业界还是学术界,真正的创新很大程度上需要“跨界”,钱小石在研究电卡效应时,不仅要解决物理问题,还要解决化学问题、材料问题、工程问题,还要和潜在投资人交流。“现实中,没有哪个问题是只对应着某个学科,且新型技术的研发没有前人的成果可借鉴,不得不逼自己跨界创新。希望我培养的学生和我一样,打破学科边界的束缚,在各个行业里都能够摸爬滚打,这样他们做什么事都不会怵,干得了科研,开得了公司”。
在钱小石看来,培养跨界创新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也是国家未来发展亟需。“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它们当然很难,但因为知道有人做出来过,所以还是‘心里有底’的。当有一天,没有人可以对我们‘卡脖子’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这将极大考验人的眼界、勇气、坚韧、耐心。这也许是我们的下一代人会面对的局面。”也正因此,钱小石常对学生说,“科研工作者是和老天爷较劲的人。老天爷把很多科学规律都藏了起来,而我们就是要找到这些科学规律、找到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