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7 16:04:03
选择字号:
王鹏:打造健康管理智慧化新格局

 

6.jpg

王鹏(受访者供图)

从“健康中国”的提出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订,再到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四个面向”之一。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已经融入我国各项方针政策的制订。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慢性病不仅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将可能成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优先做好慢病防控是“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那么,作为健康管理机构(体检中心)如何面对这一变化?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王鹏。

无法全面满足公众健康需求

记者: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体检)领域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国内健康管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学术层面上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全国和各个地方都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并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这促进了健康管理学科的发展。国内知名的体检中心都已经迈出了由单纯体检向检后健康管理逐步转变的步伐,并且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健康管理专业蓬勃发展,部分高校也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正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满足健康管理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努力建立从基础应用人才到行业领军人才的各层次人才梯队。

不过,相较其他专业,我国健康管理专业起步晚、专业底子薄、可借鉴实践经验少、各梯队人才储备不足,尚无法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虽然公立私立体检机构均蓬勃发展,但各层级的健康管理中心发展极不均衡,有的仅把名字改了,重形式轻实际;有的想继续吃体检的老本,缺乏主动求变的勇气,这里既有学科比较年轻的历史原因,也有对新的挑战认识不足的现实原因。

记者:基于上述情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做了哪些新尝试?

王鹏:我们一方面在检前、检中、检后全方位关注数据收集,在优化体检方案的同时,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建设人员健康档案、健康管理队列,积极为签约团体单位提供检后健康管理服务。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利用科技实现受检者的全程—全方位管理,支持微信、手机App、PC端等各种访问形式,满足体检者便捷查阅报告,并且实时推送健康信息,满足客户的日常居家健康指导、监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理念。

记者:面对种类繁多的体检项目,公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套餐?

王鹏:公众选择体检套餐时,不可盲目追求高大上,应做到“量体裁衣”,根据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

北医三院体检中心目前已经开展了检前咨询门诊,未来将逐步推广检前问卷调查与体检项目自动推送服务,这将告别“千人一方”的体检套餐,做到个体化体检项目的自主选择。

此外,我们还在传统体检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医院优势资源,开展了运动功能测评项目、肿瘤风险筛查、肥胖健康风险筛查、女性孕前风险筛查、女性围绝经期健康风险筛查等,这些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运动测评项目是我们体检中心特色项目。

记者:能谈谈运动测评项目吗?

王鹏:适量运动作为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在国家和公众层面愈发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政策关注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预防,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风险。然而,不科学、不适宜的运动不但不能为运动者带来健康,反而因锻炼不当导致运动伤害,甚至运动猝死,如何引导公众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是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要课题。

为了满足整体运动功能测定和心肺耐力评估的临床工作需求,我们中心结合医院特色学科组织专家通过复习理论以及反复临床实践,编写运动功能测评流程,并邀请健康管理学科、运动医学科、骨科、心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基于运动功能测定与评估的健康管理方案。根据运动测评结果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处方,测试出运动锻炼中安全有效的阈值,发现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功能方面的不足以及潜在的伤病风险。

须与科技深度融合

记者:借助国家政策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重视的“东风”,健康管理行业迎来哪些机遇?

王鹏:健康管理部门既是疾病前期的哨所,更是健康风险监测的哨所,怎样“管”好健康是当下的急迫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健康管理人,我们应将工作重心从筛查疾病转向筛查健康风险因素并及时指导干预的健康管理。

而这个过程,离不开健康管理与科技深度融合。特别是在现有场地不变和人员未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调整服务方向的同时还能提高服务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客观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尤其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比如,智能化体检系统的打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检前—检中—检后”发现风险,同时“检前—检中—检后”有机串联,为疾病患者或者疾病风险人群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检后管理,建立动态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对人群饮食、生活方式、运动、睡眠等提供精准化、个体化的科学指导,同时教育引导该人群自觉接受健康教育,贯彻健康管理理念。

未来,我们健康管理工作还须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开发出真正适合健康管理工作的系统平台和终端产品,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持续提高人民满意度,走出一条健康管理人的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记者:立足人类疾病谱,健康管理部门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布局?

王鹏:健康管理机构作为守护健康的第一关口,应坚持未病先防的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出布局。

第一,检前—慢病风险因素的筛查。针对慢性病个性化体检问卷的设计,开展慢性病风险评估体检套餐,以性别和不同年龄阶段划分,制定出不同年龄阶段慢性病风险评估的体检项目。

第二,检中—严格保证慢病的质控。建立慢性病筛查模型和知识库,对体检过程中发现的潜在风险人员设置预警提示,由体检中心给予开具专业的健康管理处方,转入体检检后管理。同时开通内分泌代谢门诊、心血管病门诊、脑血管病门诊、睡眠门诊、运动医学科等绿色通道。

第三,检后—慢性病及风险因素的管控。检后的慢病健康管控是重点,整体从饮食、生活方式、运动、睡眠等方面动态化闭环监督管理,充分利用检后管理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慢病风险筛查、日常健康指标的监测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为慢病患者守护好健康。

多学科交叉提升创新动力

记者: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科)在此次疫情中,汲取了哪些经验与教训?

王鹏:在防病防疫并重发展时代,健康管理中心从管理流程需要进一步调整、改进完善。比如,全程分时段预约式管理,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场地达到卫生要求等。

同时,不断提升健康体检系统及健康管理服务的智慧化。 充分应用AI、5G等技术实现远程医疗联合健康体检,从检前—检中—检后全流程赋能科技,减少人力,极大提高体检效率。

再通过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数据库、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体检科的业务分析能力,开展健康体检数据科学研究,建立疾病预警体系。

此外,还要积极培养健康管理人才,提高学科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与在线互联网医院的融合发展。

总体来说,体检中心将吸取经验教训,顶层设计,统筹公共卫生、营养学科、运动学科、临床医学等各学科融合创新,集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的共享协同发展,开创智慧化健康管理新局面。

记者: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健康管理机构(体检科)应该如何发展?

王鹏:健康管理作为新兴发展的医学学科,与人工智能、光学、材料学等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是必然也是必要趋势。

首先,我国已经将健康大数据归入国家战略布局中,体检中心将根据契机,利用体检大数据开展学术研究,建立疾病预警体系,促进健康管理学科快速发展。

其次,利用体检数据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终身服务,未来或许将体检者的信息集中在一个区域数据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体检者对自身健康的了解,依据数据数字让体检者变被动健康管理为主动寻求健康管理。

再次,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体检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化体检系统,人工智能穿插于“检前-检中-检后”各个流程,在检后“管”健康方面发挥优势,建立动态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对体检者饮食、生活方式、运动、睡眠等提供精准化、个体化的科学指导,同时教育引导该人群自觉接受健康教育,贯彻健康管理理念,提高健康素质。

未来,体检中心可以与相关工科合作,利用材料学、力学、计算机学等有关技术,设计制造服务于某一项或某几项特色体检项目的一体化智能体检设备,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深度发挥科技赋能体检。

记者:作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您将带领该专委会开展哪些工作?

王鹏:第一,科技赋能健康促进,开展健康体检数据科学研究。将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体检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健康体检数据科学研究,建立疾病预警体系。

第二,积极举办全国年会,促进学术交流。制定学术会议管理规范和学术会议监测评估评价标准和学术会议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题报告、病例讨论、专业实操培训、特色论坛相结合形式,力争涵盖健康管理学科各方面,推动健康管理事业发展。

第三,制定专家共识和规范。积极探索健康管理领域内疑惑点,制定健康管理运动测评管理专家共识和规范等。

第四,促进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智慧化健康管理科技发展,推进新型健康体检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方面融合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开展协助本领域内专业培训和教育。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影响力,积极推进专业培训和专业教育,如开展运动能力评估与健康干预实操培训班;超声诊断技术规范化培训班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