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部分研究生中存在着不善于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擅长精准地界定问题和表述问题、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验证问题等问题意识不强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既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导致研究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关键点是研究生理性批判思维能力欠缺。
理性批判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吸收不同观念,找到正确的思想和知识,寻找一个综合完善的结论、决策的过程,是为了在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找到建设性的答案。所以说,理性批判思维是一种对真理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其包括三方面,一是善于发现别人研究和思考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善于针对别人研究和思考的不足与缺陷,反思自己思考和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三是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在一定范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培养研究生的理性批判思维,就是要求研究生能拒绝盲从、独立思考、笃定思辨,在纷繁的理论中和复杂的实践中有所突破和创新。从成长成才、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的角度考量,研究生要主动培养理性批判思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强化学习的主体性。理论基础是理性批判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研究生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新知识与自身原有认知发生冲突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独到见解。
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唤醒学习的主体意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发展定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改变功利化价值取向,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起对学习和科研的内在需求。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植思考问题的宽厚“底盘”,催生理性批判思维。
二是要淡化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学历层次越高,学科分类越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研究视野的“相对狭窄”,制约了研究生批判思维的形成和强化,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问题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出发点。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深化的问题,越能启发大量的新问题。”研究生广泛研习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不断获取新观察视角,才能更好地加深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只有不断扩张学习和研究的领域,淡化学科界限、跨越专业边界,才能具有批判的能力、逻辑的高度。只有很好地依托专业知识寻找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才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三是要深入科研“实战”,在实践中筛选问题素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生只有到丰富的实习实践中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才能发现新思想、看到新问题。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增强“实战”经验,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诸多问题中筛选出有真正意义的“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而不是在头脑中想象问题、在概念领域中虚构问题。
例如,通过参加学术交流可以在不同的思路与观点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课题申报和科研项目的推进中,延伸对知识的深化,由表及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验证解决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强化研究生自身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展开理论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更有助于研究生理解科学的真谛,明确价值取向。
四是要提高自信,掌握科学严谨的批判方法。理性批判是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和严密的论证基础上的,不能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哗众取宠地挑战权威,盲目引申问题的负面效应。要提高学术自信,也要淡化“权威意识”,在对既有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足够尊重的基础上,以学习、商讨、扬弃的立场发现不完善、欠科学之处,通过科学分析、严谨论证、有效实证,使既有成果的不严谨之处得到澄清、不完善之处得到优化。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