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3 19:50:59
选择字号:
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启动

 

1月22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启动暨碳中和科学问题研讨会”,启动运行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碳中和中心)。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5位院士,中国气象局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以及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部门领导,通过线上或现场方式参加会议。

碳中和指通过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去除量(包括碳汇、捕获和埋存)或完全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净二氧化碳零排放。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介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碳中和中心,是紧密围绕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碳中和中心将联合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有组织地开展有关碳中和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核心技术攻关,研发综合天空地一体、标准化、长期和高精度的双向区域碳循环综合监测和评估方法,支撑城市碳收支的测量、报告和核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在全球碳预算和技术发展格局下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多情景路径等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撑。

“我们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成为我国碳中和监测评估相关研究和业务应用技术开发的核心支撑机构,将重点针对温室气体进行监测分析,并对碳循环、碳中和路径进行评估,实现评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有效性的能力。”张小曳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组建碳中和中心意义重大、方案可行,并为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认为,碳中和中心的成立符合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除了二氧化碳,短寿命温室气体也和环境空气质量密切相关,其涉及到的气体种类多、变化幅度大。”郝吉明建议,应给予短寿命温室气体更多关注。

此外,他还提到,碳中和涉及碳排放、碳汇等多方面内容,碳汇的测量要选择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多方面测量达到闭环监测的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提出,相关监测和鉴定的仪器设备亟待解决“卡脖子”问题。他希望,碳中和中心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同时,要注重相关监测仪器的自主研发,加快国内仪器的研制速度,真正达到独立自主。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表示,中国气象局一向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发挥基础性科技部门的支撑作用。基于1990年开始建设的温室气体观测和逐步形成的温室气体监测网,结合地球系统模式和中国气象局在数值同化和再分析方面的优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特此组建碳中和中心,并开展以评估碳中和各种计划、行动和措施取得的效果为核心内容的有关碳中和有效性和潜力的评估工作,旨在未来碳中和我国长期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上,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宇如聪指出,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集中专家资源,从气候变化科学角度提升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为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科学支撑。他强调,要以气象观测站网为基础,完善大气本底站、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建立系统、完备的温室气体综合监测网,同时完善科学评估方法,深化科研分析,提升碳综合监测、评估能力,并加强部门间合作,共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据悉,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求,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指导和支持碳中和中心的建设和开展工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