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13 9:14:41
选择字号:
至暗时刻 这里有光

 

本报记者 丁佳

日前,中国科学院正式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向全球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开放式的浏览、检索和共享服务,为推动世界各国开展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当前,国内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下半场”,可纵观全球,多个国家却正经历着自己的“至暗时刻”。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中科院为何仍要花大力气搭建这个平台?它又将为人类攻克新冠病毒作出怎样的贡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负责平台建设的相关机构负责人。

开放合作 一道“必选题”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科院肩负起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担当,举全院之力推进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与成果,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然而,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任何人能独善其身。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中国的挑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

这让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成为了一道“必选题”。

科学出版社总经理彭斌说:“新冠病毒在全球快速蔓延,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球科学家及时分享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对于及早认识病毒、探寻可能的治疗方法、开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都十分重要。”

事不宜迟,中科院迅速组织起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科学出版社、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下属单位,着手搭建一个非营利、开放式、与新冠病毒科研成果相关的共享平台,为国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的浏览、检索、共享服务。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主任马俊才看来,中科院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对全社会开放科学论文资源,但这次系统性、一站式开放共享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科学论文,将使“各国科学家更好地在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开展工作,加速新冠病毒科学研究的进展”。

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此次上线的共享平台涵盖了生物学、医学、数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学科领域与新冠病毒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共享信息包括科学数据和科技论文两个方面。

“这次平台的搭建,得益于中科院内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文献情报系统的强强联合。”马俊才告诉《中国科学报》,两大系统的合作,能够使中科院的文献信息与科学数据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它们的综合使用效果。

其实,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上线,也得益于中科院在科学数据及文献资源方面的深厚积累。

虽然2016年才正式成立,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在微生物实物资源及数据资源方面已经有着多年的积累,此前的SARS研究信息网、甲型H1N1流感信息平台、禽流感信息网等院级平台,都由该所建立。在此次疫情中,全球第一张新冠病毒电子显微镜照片和毒株信息也是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发布的。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在这次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中心主任鲍一明介绍,截至4月7日,中心的新冠病毒信息库已经收录全球范围内4388条非冗余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鉴定了2645个基因组变异位点,为全球180个国家/地区9.3万余名访客提供数据服务,累计数据下载560万余次。

而科学出版社作为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有300余种科技期刊,疫情暴发以来,这些期刊积极发挥学术媒体的传播与交流作用,组约并发表了多篇与新冠病毒研究相关的高质量论文。

国家科学院的历史使命

“17年前,我们代表中科院建立了SARS研究信息网,与全社会共享中科院的研究成果。”马俊才说,“今天,我们又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了新冠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提供一站式的中科院新冠病毒研究论文信息,我们希望与国际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建设国际性的新冠病毒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为人类抗疫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支撑。”

实际上,马俊才提到的这种“历史使命感”,在中科院已成燎原之势。

目前该平台系统汇聚了中科院科研人员发表的和中科院科技期刊正式录用的新冠肺炎论文,集成了支撑文献、核酸序列、菌毒种信息、晶体结构等科学数据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一站式浏览、检索、共享服务,将为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而在平台上线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科技期刊仍在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科学论文和科学数据,将共享平台的内容和规模不断充实、扩大,促进全球学者的跨学科交流,与全球科学家及时、方便地分享中科院所属研究机构和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20-04-13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