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7 18:43:24
选择字号:
“四非”高校突围的“道”与“术”

 

不久前,河北省印发《关于支持燕山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 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支持燕山大学建成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力争通过3~5年建设,确保其达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水平,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此举引起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

但对公众来说,燕山大学却有些名不见经传。也正因如此,该校2004级校友、新华社记者王仁贵在被问及母校时曾多次遭遇尴尬,因为有些人并不知道这所学校在哪儿,甚至还有人问他“是不是燕山石化办的学校”。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尴尬是“有情可原”的,因为燕山大学目前还只是一所地方高校,更是一所“四非”高校(即非“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

不过,近年来,这所“四非”高校取得了不少亮眼成绩。比如,自2000年以来,该校获得了1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入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项、“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两项。

“这样的文件在河北省历史上前所未有。”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相信,在它的加持下,学校复兴指日可待。

而放眼全国,在当前“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机制下,以燕山大学为代表的“四非”高校又该如何突破身份限制、异军突起呢?

参差不齐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6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1200余所。这当中,除了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的140所高校外,绝大多数是“四非”高校。

这些“四非”高校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参差不齐,但其中有些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也不遑多让。

以燕山大学为例。

1958年初,教育部指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毗邻第一重型机械厂筹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当年9月,哈工大轧钢、锻压相关专业近500名师生奔赴富拉尔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该学院成建制独立办学,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简称东重,燕山大学前身)。

在富拉尔基铁道南的那片荒滩草甸上,这个开始筚路蓝缕“创业”路的新兴学院,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院校(1978年,全国共选出88所重点院校)。

其间,该校与第一重型机器厂联合设计研制了当时国内最大吨位的120MN水压机,成为新中国机械工业第一次腾飞的起点;与第一重型机器厂建成了亚洲最大的300MN级模锻水压机,装备重庆西南铝加工厂并服役至今,被誉为中国工业“四大国宝”之一……

1997年完成整体南迁秦皇岛之后,燕山大学的科研实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比如,C919大型客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神舟飞船、高铁提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都有着燕大人的智慧;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这也是河北省唯一的“A”类学科。

王仁贵曾听不少老师和校友说过一件事,令他印象很深,就是不少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条件一栏明确写着仅限“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以及燕山大学等其他几个学校的毕业生。

“这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王仁贵说,在当前形势下,名校头衔对于毕业生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的确有帮助,但在工作几年之后就会发现,燕大毕业生丝毫不输给他们。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四非”高校中,除了燕山大学、江苏大学、深圳大学等少数能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媲美之外,整体还是难以相提并论。

原因何在?

身份使然?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志民看来,身份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地缘劣势日益明显。因此,从1985年到1997年,该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并于1997年正式更名“燕山大学”。

一定程度上,迁校让燕山大学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迁校的同一时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所隶属的机械工业部被撤销,隶属关系向河北省划转,由此形成的一些客观原因,使得它与“211工程”失之交臂。

正如燕山大学校长赵丁选所说,这对于1978年即入选全国88所重点大学序列的这所高校来说实属遗憾。

无独有偶,这种遗憾在“双一流”建设高校评选中再次上演。

“我们没评上‘双一流’不是说学校没有达到标准。评‘双一流’有几个硬指标,其中一个是5年内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我们是2011年拿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际上早就达到那个标准了。但是对不起,没赶上。很遗憾!”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原部长白靖说。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与燕山大学管理部门多有交流。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平台很重要。一般来讲,贴上“211”“985”“双一流”的标签,不仅在知名度上会比其他高校更胜一筹,在资源获取方面也更加便利。

“‘985’‘211’时期之所以要推出‘双一流’建设,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动态调整机制。但是,动态调整的幅度并不会特别大,所以它本身的标签意义还会继续存在。”张端鸿说,标签本身会给大学带来各种各样的发展效益。虽然从教育主管部门能够拿到的经费有限,但这些标签会使得高校在洽谈合作与寻求地方支持、社会捐赠等时,被格外高看一眼。

在他看来,标签是撬动社会资源的杠杆,纳入一个建设计划,实际上就有助于实现资源吸纳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讲,身份上的劣势会对“四非”高校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对此,李志民也表示,“四非”高校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办学经费紧张。这会给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和科研平台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还是政府拨款。对于一个具体省份而言,“四非”高校数量一般较多,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费预算有限,所以分配到每所具体高校上的经费不多。

“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而言,还要面临冲击下轮‘双一流’高校的压力,学科建设方面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购置贵重科研仪器设备、开展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这些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学校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李志民说。

总的来讲,与纳入国家重大高等教育战略的高校相比,“四非”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要大很多。

燕山大学如此,其他“四非”高校也莫不如是。那么,影响其获得更好发展的,是否只是身份问题呢?

内生动力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李志民特别强调了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关系。

“大学的水平决定了城市的水平,大学的高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两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比如哈佛大学之于波士顿、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李志民说,一所大学所在的城市乃至省份,只有给予其充分的支持,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历史上,河南的高等教育也曾像河北一样大而不强,但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遴选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自此,两省的高等教育拉开了差距,这与河南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不无关系。

对于河北省近期出台的支持燕山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专门文件,李志民充满了期待,并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而此次燕山大学之所以会得到河北省的重点支持,一方面是因为河北省是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唯一一个没有“双一流”高校的省份(编者注:河北工业大学虽然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地处天津,并未在河北省境内)。要想打破当前的尴尬局面,在“双一流”评选中有所突破,河北省就必须有所侧重。综合考量,燕山大学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李志民、张端鸿都认为,虽然南迁秦皇岛之后的20多年时间,燕山大学一再与国家重大高等教育战略失之交臂,但无论是学科建设、科研实力还是人才培养,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发展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学校保持了自己的‘名门气质’,坚持高起点和特色专业定位,通过内生动力推动发展,不断沉淀,保持优势。”张端鸿说,“所以该增加博士点的时候增加了博士点,该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时候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出成果的时候也出了成果,潜力还是很大的。”

赵险峰则将其归结为“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和家国情怀”的精神品质。

据白靖介绍,当初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初建时,楼无一栋,房无几间。学校只在校园西南角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土平房,用于解决师生上课、科研和生活需要。创业者们住在“干打垒”的陋室,顶着肆虐的风沙和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创造了艰苦条件下高起点办学、20年跻身全国重点院校行列的奇迹。

后来南迁秦皇岛,燕山大学在一片桃园地、荒山坡上开始了二次“创业”。“当时资金非常紧张,在秦皇岛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贷款办学,1985年实现了当年买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招生的‘燕大速度’,因此才有后面的跨省整体搬迁办学壮举。”燕山大学退休教授杜文升告诉《中国科学报》。

“正是这些熔铸在每个燕大人骨子里的精神品质,让学校顶住办学压力,对冲掉非‘211’‘双一流’等高校身份带来的困难,并逐步夯实发展基础,达到现在的发展水平。”赵丁选说。

实现突围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四非”高校来说,能够像燕山大学这样得到举全省之力支持的毕竟少之又少,它们又该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实现突围呢?

对此,李志民和张端鸿表达了类似观点。

他们认为,“四非”高校一定要坚持发挥学科优势和内生动力,争取参与更多国家层面重大项目,服务地方经济。比如燕山大学参与港珠澳大桥、大型客机C919项目,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承担更多任务等。“大学只有把自身发展深度融入整个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发展战略当中,才能不断提高发展优势,叠加力量驱动发展。”

“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与地方发展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加强与所在地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曾撰文阐述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这对于“四非”高校突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地方高校要扎根本地,把握本地政策并深入了解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发展战略,把大学的知识技术、人才优势跟地方企业、社会机构进行深度整合,对接地方区域发展的切实需求。”

同时,张端鸿还强调,不同类型学科的建设规律和建设方向差别较大。“四非”高校一定要尊重这种规律,根据学科布局特点突出学校的特色,并让自己的学科与基础研究、社会服务之间建立比较科学的关系。这样既可以保证高品质的基础研究份额,也能在服务过程中吸纳更多社会资源。

“要知道,只要学科发展得好,它的资源吸纳能力就比较强,就会具有‘造血’功能。如果一所学校的各个学科都具有‘造血’功能,那么整体就会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力量。”张端鸿建议,即使没能入选国家重大高等教育战略,也要尽量将学校放到与入选高校同等位置上去竞争,鼓励并引导校内的科研团队、学者在各种国家级平台上争取资源、奖项,“这样,‘四非’高校至少在重点指标上不会落得太多,甚至还可以维持自己与其他同类型院校的相对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全校上下也更容易形成发展合力。”

此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张端鸿认为,立足区域拓展国际合作也有助于“四非”高校逆势突围。比如,除了与欧美主流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外,西南地区高校还可以与东南亚重点高校开展更多合作,东北地区高校还可以与俄罗斯重点高校开展合作,甚至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拓展合作。

“毕竟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来自某个区域或者整个中国,更来自于全世界。”张端鸿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