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11 8:28:25
选择字号:
基础研究怎么补短板

 

■本报记者 韩天琪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对基础研究一直非常重视,不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41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亿元,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罗俊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尤其是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对推动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但在日常基础研究工作中,一些现象仍时有发生:好不容易申请了一笔经费,却因为不用置办高额实验设备、“钱花不出去”而苦恼;有的项目刚刚开展就面临中期考核,要填各种表格;尽管研究进展不如预期,却要发论文应付各种评价体系……这是现在基础研究经常面临的尴尬局面,也是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隐痛”。

这些现象背后,暗含着基础研究经费配置模式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科研评价导向问题等。基础研究薄弱,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短板。

经费投入结构待完善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2.6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比重为5.5%,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分别为531.1亿元、384.4亿元和28.9亿元。高等院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增长的贡献率为64.6%。

基础研究经费逐年上涨,经费结构,尤其是其中人员经费的比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现在的经费管理是大水漫灌式的,看上去经费不少,但铺的面太大,就基础研究来说,核心研究人员的费用仍没有保障,很多人还是静不下心来去工作,这是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利顶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相信一个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可以做好工作,就应当加大支持力度、保证其人员经费,“让他能踏踏实实做工作”。

强调基础研究首先要保证人员经费,与基础研究的特征密切相关。

“基础研究以科学家为主体,这一点是科学界的共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说,基础研究主要靠“聪明的脑袋”,至少其带头人是水平很高的精英。“只有稳住了精英人才,让他们没有衣食之忧,有体面的生活,才能安心从事基础研究。”

精挑细选,建设人才队伍

解决基础研究经费中的人员经费比例问题,可以预期的影响是稳定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基础研究队伍不容易吸引精英,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研究人员收入低。”张柏春坦言,人才竞争是全球范围的。待遇低,人才流失的风险就大。“国家在薪酬制度上进行大调整的难度很大。把科研经费的一部分作为间接费用,现阶段仍然是一个好的变通办法,对稳定人才队伍是有帮助的。”

基础研究有着不可预知性,存在“前期投入大,后期产出少,甚至短期无产出”的情况,“这就需要给基础研究一个宽松的环境。”陈利顶说。

目前科学界普遍呼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但并不是说做基础研究想要多少,国家就该给多少。”张柏春认为,首先是选对人,并保证他们的基础研究经费和人员经费。

“我国现在专门从事基础研究或参与基础研究的人数并不算少,但原创成果离期望的有距离,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成果少。”张柏春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精炼基础研究队伍,“把资源用在天分好的人身上”。

要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项目检查多,整天开会应付检查都应付不过来。”如今的项目考核流程和机制在陈利顶看来仍有待规范化。“我们平时的科研工作都是做好计划的,临时检查会打乱计划,立项、评审的流程要有章可循,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时间和资源浪费。”

罗俊一再强调,从根本而言,人才评价还是要在价值取向上引导科技工作者聚焦“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国家战略、社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

“国家推动破‘四唯’专项行动也是希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正确的价值导向。我相信,这对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获得感有很大促进作用。”罗俊说。

据罗俊介绍,近些年,中山大学在建立和完善分类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更加精准地评价科研工作者的贡献。

“以‘三个面向’为价值导向,中大的科研评价体系由注重数量转变为关注质量、贡献和影响力,对不同的学科建立分类分层次的评价体系。”罗俊举例说,人文社会科学以“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为根本导向,要积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国家急需的理论和决策研究;理科发展以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为根本导向,引领科学进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工科发展以技术创新、工程实现为根本导向,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医科强调临床导向,要攻克疑难杂症,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

“所以说到底,对于人才评价,我们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高度,认真做事,做成事。”罗俊表示。

去年年初,《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在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等方面做出部署和安排。“为新时代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条件。”罗俊相信,当下中国做基础研究的环境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且会越来越好。“我对此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报》 (2019-03-11 第4版 两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