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10 9:42:34
选择字号:
留学生管理,从“双标”到“融合”有多难

图片来源:全景网

我们要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更好地教育本土学生和留学生,如何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从容开展交流,合理地处理各类交往问题。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又是一年毕业季,走进高校校园,三五成群的毕业生们在拍照留念,其中不乏一些留学生,他们身穿学士服,与自己的同学亲友庆祝顺利毕业。

如今,随着中外高等教育人员交流的日益紧密,在国内大学的校园内,国外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身影已不能再引起过路中国学生们的兴奋与好奇,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地将其看作了普通学生一员。

然而,与中国学生看待留学生眼光的日益平淡相比,目前国内高校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却似乎并不能做到同样的“淡然”。

近日,有网友爆料,济南大学在组织中外留学生交流的活动中,强制要求该校女学生参加与黑人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中外学生“双标”对待的大讨论。

近些年来,在国内高校,留学生与本土生在管理上的一些争议不时就会冒出,就像一根看不见的刺,不时触动一下学生们“敏感”的神经。

小波澜背后问题重重

生活在高校中的普通国内学生,多多少少都见到过一些学校对于留学生的“优待”,只不过,这些“优待”大都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中。

艾萌萌(化名)是厦门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一学生。采访中,她说她所在的学校会给每一名留学生配备一床厚床垫,而这个待遇,国内学生是享受不到的。“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儿,但对于学习生活在同样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没有得到同样的‘关怀’,心里多少还是会有些介意的。”艾萌萌说。

来自北京某高校的研一学生王丹妮(化名)也表示,学校对于留学生的管理与中国学生确有不同,“比如对于留学生是没有门禁限制的,这就使一部分留学生晚归成了常态,从而影响临街宿舍学生的休息”。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单从住宿条件讲,目前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确实存在不同。中国学生是由国家补贴,统一安排住宿,4~6人一间宿舍,根据住宿条件不同,每人每年缴纳900元~1500元的住宿费。而留学生的住宿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以北京某大学为例,留学生一般2人一间,学生要支付每月1200元~2000元住宿费。

通常情况下,这些中外学生管理中的细节问题虽会被大家谈论,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激愤。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这些问题就不重要呢?

“很多类似事件是会积累和升级的,在这种情绪的积累中,总有一件会刺痛学生的神经,激起某个同学的‘一声吼’,接踵而来的便会是大规模的爆发,将累积起的不满发泄出来,随后便是各方剖析事件始末,各执一词,最终又再次恢复平静,不了了之。在看似平静的背后,实际上问题重重。”采访中,有高校人士如此说道。

“过去,留学生的数量较少,很多问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随着近年来留学生数量的增长,许多管理问题更加清晰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特别是如何平衡、统筹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管理,是高校必须面对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侯定凯分析道,同处一个校园,中外学生对各自在日常生活、教学方面是否享有平等权益的问题,会更加敏感。

管理滞后下平衡难达成

想要达成留学生群体与本土学生群体需求之间的平衡,就需要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发力。然而,学生管理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留学生群体的壮大,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据统计,截至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的总数达到了48.92万名,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约7.58万人,比2016年增加18.62%。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高校现行的针对留学生的管理政策已经难以适应留学生数量如此快速增长的步伐。

“我们现在对留学生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单独管理的方式,将其当成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来对待。这一做法放在以前开放力度不大、国际化程度不高的情境下,是有其现实意义的。然而,在如今留学生数量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此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新形势了,也就是说,如今高校留学生管理是滞后的。”熊丙奇说。

对此,侯定凯进一步解释道,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事务的深入和人员国际流动的加快,来华学生的比例会更高,很多留学生的问题将不再是小众问题,“过去我们采取‘政策特区’的办法,画一个圈将留学生圈起来管理,但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扩大,‘政策特区’的理念将难以为继”。

他还指出,高校在留学生和本土生管理问题冲突的案例,很多在性质上是类似的。“这些事件爆发后被紧急处理,待事态平息后就没了对制度的反思,未能将这些经验教训上升到管理制度的层面,深入思考和完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那么,面对留学生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滞后,我们该如何填补、加速呢?

部分到整体的融合式管理

王丹妮所在的大学校园面积不大,但是留学生的比例却不小,一度追平甚至超过了中国生源数,换言之,即使是单纯从数字层面计算,留学生群体在这所学校也已经不再是“少数群体”了。而具有类似情况的学校在国内正变得越来越多。

“这就意味着,学校如何制定好的政策,促进本土学生和留学生更好融合,已经不只是留学生管理单方面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学校整体对于学生管理的问题,要从学生整体管理的‘大盘子’来考虑。”侯定凯说。

在他看来,在如今的留学生管理中,过去“政策特区”“特殊照顾”等策略应该向着整体融合转变,“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融合的态度,把留学生放到整个学生群体中去,将其作为普通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来对待,就像我们对待不同省份的学生,或者是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情况一样,不将其作为一种特别的存在”。

在国外的高校中,留学生如果选择与本土生住在同样的校区宿舍中,那么就需要遵守相同的规则,并不会有太多特殊的“照顾”。

“我们应该把中国学生和留学生都当成学校的成员对待,没有什么特殊或特权。比如住宿方面,可能由于收费问题,留学生住宿的条件更好,但是这也引发了很多比较和问题,那么我们不如一视同仁,制定一个相同的标准,这对双方都有好处。”熊丙奇说。

除此之外,侯定凯还指出,要想达到管理的平衡状态,还需要有“共享”的管理思维,考虑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群体享受学校国际化带来的教育改革“红利”。

正如采访中有高校相关人士指出,我国留学政策的终极目标不应该停留在留学生规模的扩张,或者为留学生提供多么好的服务上,而应该以对全体学生发展带来的有益影响作为衡量留学生政策好坏的标准。

“如果本土学生在学校国际化政策中没有太多获得感,就会产生不平衡、不公平感,遇到矛盾、冲突事件时,这样的感受就会被激化。所以,国际化战略对于本土学生的影响问题,应该成为留学生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侯定凯说。

建立机制减少负能量

要想让学生群体有获得感,群体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王丹妮和艾萌萌这样生活在国际化校园中的学生来讲,留学生离她们很近又似乎很远;有些让她们喜爱,而有些留学生的行为让她们实在喜爱不起来。

“留学生群体很复杂,就我个人接触过的来讲,大多数留学生是真的来学习的,各方面都很认真。但是也有少数留学生,平时连小组作业也不参与,总会以自己是留学生为借口,让老师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艾萌萌说,有时会在图书馆遇到大声接打电话的留学生,却没有相关学校教师或部门管束,看到这些负面的行为,有时会让她很无奈。

在侯定凯看来,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这正是高校学生融合式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更好地教育本土学生和留学生,如何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从容地开展交流,合理地处理各类交往问题。”侯定凯建议,同时应该加强从事留学生教学和事务管理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对发生在课堂内外的各类矛盾冲突的预期和处置能力。

刘彦青表示,我国对留学生管理的公共支持薄弱,高校的甄别、选拔和管理大多依靠自身力量,难免有疏漏。而值得高兴的是,2017年,国家出台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让高校做到对留学生的管理有法可依,可见,我国在留学生的管理上正在不断探索与完善。

对此,王丹妮表示赞同,学校应该严格惩戒机制,毕竟学校的本质是教书育人,立德也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都有平等享受学校教育资源的权利。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留学生出现个别不文明行为,就对这个群体另眼相看。良好的沟通交流会让学生群体间更好地相互理解,学校应多组织各类跨文化活动,搭建起互通互融的桥梁。”刘彦青提醒道。

《中国科学报》 (2018-07-10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