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建基础学院 强化人才培养 |
太原理工大学改革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
教改计划评审答辩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为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他们以加强理工类基础课程为主要突破口,积极推动协同育人,闯出了一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路。
一、组建基础学院,着力固本强基
为贯彻固本强基的培养理念,太原理工大学在全面考察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基础上,确定以强化基础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于2017年8月正式组建基础学院。基础学院主要承担两大职能,一是对全校绝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实施大类培养;二是对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在内的主要基础课程的日常教学进行间接管理。按照管、评分离原则,基础课教师的日常管理仍由原学科归属学院负责,基础学院负责维护教学秩序,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以评促管。
二、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内生动力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各高校都将教学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太原理工大学基础学院经过反复研究探索,根据学院运行模式,针对核心基础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绩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分别占评价结果的20%、10%、70%。业绩评价以学生成绩为主,将不同生源地学生以全国不同高考试卷类型划分为依据,经归一化处理后将学生的高考成绩折算为标准分,作为学生初学水平状态,根据结课水平状态划分增量等级进行纵向比较、定量考核。这种评价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学效果由学生主观确定的状态,保障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动力。同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措施,促进教师进一步研究教学方法,强化内涵发展,提升教学水平。
三、实施专业调转,鼓励自主成长
鼓励自主成长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将学生专业调转作为重要抓手,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学院制订了详细具体的专业调转制度。第一学期期末实施跨专业大类转专业,学生考试成绩进入本专业大类前10%,即可申请跨专业大类转专业;第二学期期末实施专业大类内调转,学生考试成绩进入本专业大类前30%,即可申请专业大类内转专业。这样,一年级有40%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愿调转专业。通过实施较大范围的专业调转,学校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条件,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原则。专业调转也使摆脱了过去单纯依赖思想工作劝导学生学习的局限,成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抓手。从学生角度看,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更多从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思考和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走自我成长之路。
四、加强日常管理,凝聚培养合力
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主要抓手。该学院采用与核心基础课教师同样的评价办法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以所管理班级学生成绩进步幅度为依据,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绑定评价。通过以教学成绩作为教、学、管三方的内在联接点,从根本上密切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联系,避免了以往辅导员管理与教师教学之间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这样,辅导员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学风建设,辅导员、教师、学生之间形成有机互动,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共同目标。在强化管理手段上,同时采取了开设核心基础课程辅导答疑课、开展学生习惯养成管理、推出了课堂考勤制、实施教学检查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学生的学风建设明显加强,学生在到课情况、课堂互动等方面显著提高。
五、开展通识教育,促进协调发展
学院组建以来,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通识教育。首先设立了“知明讲堂”, 旨在使学生智慧明达,以此作为开展通识教育的平台,定期邀请各类高水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以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为手段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设立了菜单式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参与,通过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学生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实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学院虽然成立运行时间不长,但已显现出明显的成效。第一学期刚刚结束,高等数学、英语、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三门主要基础课程的平均成绩和及格率,较之往届学生,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也明显高于同届非基础学院学生平均成绩。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高校,通过组建基础学院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开辟新时代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新途径,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