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医生不只会做手术,还要有更高的境界去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大医生,如何锻炼能力,如何担当,如何创新。我的团队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和思路去不断努力和前进的。”
黄晓军为病人诊断
2000年,黄晓军带领团队开始着手进行单倍型骨髓移植的创新研究;
2001年,首例单倍型骨髓移植成功;
2004年,黄晓军在国内小型会议上报道团队单倍型骨髓移植结果,受质疑;
2007年,正式向媒体报告:骨髓移植供者来源难题破解;
2009年,黄晓军应邀去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全球最大干细胞移植中心)做单倍型骨髓移植报告,仍有同行质疑;
2011年,意大利成功重复单倍型骨髓移植方案;
2014年,北大人民医院超越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成为全世界最大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心;
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此方案为白血病治疗的“北京方案”。并向全球推荐。
黄晓军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北京方案”,在国际白血病骨髓移植领域突破并领先,他让全世界知道,关于骨髓移植,在中国有个北大人民医院,很强。
创新科研 临床突破
“很多人觉得,看病诊断是一个规范,但其实这也能创新,也就是个性化的创新。”
以前,血液科有不少病人在骨髓移植后得了肺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病毒引起的,而病毒性肺炎不能用激素治疗,因此许多病人移植成功但却没能战胜肺炎。当时黄晓军思考,确定不能加激素吗?别人说的一定是对的吗?他翻阅书籍文献,大胆钻研尝试,让本已宣布无法治疗的病人脱离了危险,直到现在,病人已经活了十多年。后来,黄晓军的这种方法成了常规,改变了原本的治疗观念,将移植后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存率由30%提升到70%多。
“这可以说是小创新,那大创新呢?如果这个问题全中国或者是全世界都解决不了,而我把它做出来了,那我就创新了,这是大创新。”黄晓军说。
骨髓移植,也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手段。单倍型骨髓移植就是在供者与接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完全相合的情况下进行移植,能解决供者来源稀少的问题。但单倍型移植后,排斥率高达70%~90%,患者生存率只有全相合移植的三分之一。因此,单倍型骨髓移植一直是个雷区。
黄晓军另起炉灶,从一人的坚持发展成一个高水平团队的协作,用“我们的思路”解决了单倍型骨髓移植感染排斥复发高的问题,实现了创新之举。
团队成立之初,黄晓军给自己设定目标:我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团队,把原来的强项——骨髓移植变得更强,在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也要形成特色,有创新突破。
如今,整个团队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方面“各有所长”:江倩医生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移植和化疗方面成果突出,随后团队便深入研究慢粒机制,比如慢粒监测,形成自己独特的医疗体系。江浩医生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诊治领域做得非常突出,路瑾医生擅长骨髓瘤的诊治……可以说团队中的每一名医生都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不断地突破创新,他们组成了奋战在一线抗击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的了不起的中国团队。
不畏质疑 持之以恒
“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说服别人的过程。因为你需要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技术、完善体系。”
2004年,经黄晓军治疗的通过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病人已有几十例,他在国内一个小型内部会议上通报了以上结果。
但黄晓军的数据,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同。他们在私下说:“你还真相信黄大夫那个结果吗?我们都做了这么多,怎么就不行呢?”“外国人都没做成,他做的这个合理吗?”
受到质疑和挑战,事实和数据能够说明一切。一方面黄晓军团队不断搜集资料回应质疑的声音,一方面单倍型骨髓移植成功案例数继续上升。
“有质疑我们就完善,完善后自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整个科学认证的过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才是‘北京方案’真正形成创新发展的过程。”黄晓军告诉记者。
在这个过程中,黄晓军团队解决了很多关键问题和技术:G-CSF诱导免疫耐受;骨髓加外周血一起运用,保证了干细胞的植入;把抗宿主病做了分层处理;建立了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迅速找出更为优化的供者;最后多次科学试验重复证明方法有效性。
不畏质疑,持之以恒的创新,推动了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这光环和成就归功于一个不断坚持和努力的团队。
医者为民 敢于担当
“我们的医生不只会做手术,还要有更高的境界去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大医生,如何锻炼能力,如何担当,如何创新。我的团队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和思路去不断努力和前进的。”
“黄教授对我们要求很严,不管是查房还是会议,他都会不断向我们发问、挑战,也正是这样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让我们在同行中出类拔萃,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挖掘潜能。”血液科王昱说道。
团队赵翔宇说,黄所经常会在青年医生们面前强调,一定要养成归纳诊断疾病的习惯,花时间去钻研写文章能让自身思维严谨,与病人的适当交流也是锻炼个人的沟通能力。
黄晓军曾在科室会议上讲过这样一个病例:血液科收治了一位血象低的病人,外科医生表示需把白细胞水平升上去才能做手术,当时黄晓军发现他是因泌尿结石而引发感染,导致白细胞低,若把结石处理后,血象自然也会恢复。于是黄晓军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让手术大胆进行。术后,病人血象恢复正常,健康出院。
“当时黄教授说,能成功解决问题是因为他首先从知识层面分析了疾病的因果关系,其次是勇敢的自信心赢得了病人的信任,而这背后也正是一个信念:我要为病人服务,我不怕。我想也是这种有责任的团队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医生要把病人的安危扛在自己肩上,一起战斗。”血液科一位年轻医生告诉记者。
黄晓军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名医生,要有创新思想,要有整体理念,但实际上更要有为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精神,这也是一名医生最基本的信念:为老百姓解决疾苦。
2005年,黄晓军开始管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时,科室有90张床位,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30张床位,整个团队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方面的能力已经非常强了。过节放假,有的科室会暂时停做手术,但有些科室仍需正常工作,血液科就是这样。因为血液科病人数量很多,病人一旦处于化疗期内,随时需要监控血象变化,及时做相关治疗。所以血液科的医生护士永远都在忙着。
采访的那天早晨,一位曾患重症肺炎的患者即将出院,临别前他特意走到这群医生面前,拿着手机给正在查房的他们拍了张照片,并说道:“我要把你们的这种精神带回去。”
黄晓军带领医生们查房
大医档案:
黄晓军,教授、主任医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黄晓军在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治疗、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工作,牵头制定多项中国及亚太血液病治疗指南/标准并推广普及。黄晓军团队对单倍体移植技术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改进,形成国际公认的原创非体外去T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北京方案”,“北京方案”治疗白血病取得与同胞全合一致的疗效。
(来源:医学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