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顶住万吨力,方解洋底谜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鸿钧 |
中国科学院一直在有力地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
“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B类先导专项于2014年启动,这是中科院瞄准国际深海科技前沿,致力于攻克系列全海深关键核心技术,建立我国深渊学科体系的重大部署。这意味着我国深渊科考迈出实质性步伐,也是我国全海深科研、探测及相应工程技术能力建设的第一步。
2016年6月,中科院深渊科考队执行了我国第一次全海深综合深渊科考任务,“蛟龙”号重返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深渊基础科学调查研究。此次科考,“海斗”号成为我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并成功完成万米级深渊科考应用的水下机器人,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并首次获取了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的温盐深数据。
2017年8月,“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的成功,使我国在深海科考领域又增添一大国重器。
走向深海并不容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海水带来的高压。“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再往下4000余米,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对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来说,相当于一平方米面积上要顶着一万吨的重物。这么大的压力加在潜水器上,对潜水器的材料、结构设计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控制、水声通信等也都是研制过程中难啃的技术骨头。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给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积累了很多经验,使我国能够缩短研制时间。但这样针对极限环境的研究注定很难寻求国际合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万米潜水器研制过程中,技术攻关将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原材料生产、加工等一系列工业基础的提升,这都将对国家未来的装备制造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我们坚信,正在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将带领我国科学家到达地球上最大深度的洋底开展科学作业。(本报记者陈瑜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