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
“实验3”号科考船海上过年记 |
|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岑志连
新春佳节之际,圆满完成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的“实验3”号科考船,穿过马六甲海峡返回南海。在浩瀚大海的见证下,全体船员和部分考察队员过了一个难忘的“海上春节”。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组织的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于2月3日圆满结束。大部分考察队员已从巴基斯坦卡拉奇下船,乘飞机回国。“实验3”号的船员们还必须把船从卡拉奇开回广州。
“这一趟,我们往返总航程已超过1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半圈。每天,我在海图上画返程航线时,都恨不能把航程缩得越短越好,无奈路漫漫其修远兮,”“实验3”号二副邓凡说,“作为航海人,我们的征途是大海和星辰。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28岁的邓凡是家中独生子。他说:“幸福有时候就是一个回家的距离。今年不能回家过年,我最想念妈妈做的青椒肉丝和爸爸做的糖醋排骨,想念去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过年没有我的陪伴,不知家里会不会显得冷清?”
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自中科院南海所等有关单位的慰问电如雪花般飞到了“实验3”号。为了让大家开开心心在船上过年,“实验3”号的厨师们精心准备,在除夕和正月初一增添了许多可口菜肴,如椒盐大虾、孜然烤羊肉、凉拌牛展、红烧乳鸽、肉片炒花菜、酸辣土豆丝、凉拌海带丝、香酥相思双皮卷、香脆腰果仁、薯条、老鸡虫草花汤等。
“我相信在船上过年的人都和我一样,心里最想吃妈妈煮的饭、做的菜,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顿团圆饭。我和厨房全体工作人员今年非常幸运,因为我们扮演了一次妈妈的角色。”“实验3”号大厨廖原记幽默地说。年夜饭后,大家还一起吃了跨年蛋糕,开了一个热闹的海上春节联欢晚会。
“实验3”号三副汪鹏从事船员工作5年来,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他最感亏欠的是家人。由于出海时间太长,两岁的儿子很想念爸爸。有一天,小家伙坐在公交站的椅子上不肯走,稚气地说不要妈妈也不要奶奶,就要在这里等爸爸。原来不出海的时候,汪鹏每天回家,儿子都是在公交站等他。
汪鹏说:“我们把青春献给了大海,有多少对家人的思念,都淹没在波峰浪谷之间。我们多想在家人有困难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并肩度过。可我们得坚守岗位,保障航行安全,这是职责所在。”
“实验3”号轮机长郭如平是一位在海上工作了20年的“老航海”,已多次在海上过年。为了精心保养船上机械设备,他带领轮机部船员们每天轮流坚守在船舶底部,终日见不到太阳;忍受着高温、油气和大分贝噪音,对机舱里各种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巡检,及时维修保养。
“如果把一艘船比作一个人,船舶机舱就是心脏系统。机舱瘫痪了,整条船就不能正常运行。因此,我们轮机部责任重大,每时每刻都要绷紧心里的安全弦。”郭如平说。
20年前,怀揣着对大海的好奇与向往,憧憬着乘风破浪的美好,郭如平报考了集美航海学院,如愿成为一名航海人。他到过美丽富饶的西沙,也去过危机四伏的亚丁湾,见过五彩斑斓的飞鱼海鸟,也经历过滔天巨浪的洗礼。大海的风浪伴随着他成长,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的轮机员,成为一名轮机长。
“这次出海,离家又已一个多月了。不知老妈的骨质增生是否严重了?老爸的风湿好了没?奶奶的身体还健朗么?女儿学习有进步吗?小家伙又长高了吧。老婆的胃还疼么?家里的厨房还漏水吗?越靠近家的方向,有时反而越内疚。”郭如平说。
为了做好与大海打交道的工作,每一位航海人和他们的家庭,都默默无闻付出了很多。“这20年来,我也想过转行或者跳槽,但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呼唤我,让我对大海依依不舍,无法离去。”郭如平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大声说: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想你们,我爱你们,大海可以作证!”
《中国科学报》 (2018-02-27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