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全国公众健康素养至2030 年要增至30%,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仅为16%。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当前情况来看,靠谱且优质的医学健康科普内容和从事医学科普的人才依然不足,舆论氛围与重视程度不够,科普内容和形式亟待丰富。如何改变上述现状,做好医学科普工作,《医学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医药卫生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培养一批专业科普人才很必要
目前,医学科普内容越来越多,但健康科普生产准入门槛低,产品良莠不齐,一次性科普多、系统追踪少,科普作品缺乏连续指导性,如何突破医学科学的壁垒,产出更多能够发人思考的医学科普作品呢?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说,接触基层患者几十年来,他深知老百姓对医学科普知识的需求。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有位70 多岁的老患者找到他们,说他春节期间要赴美国探亲,但是身患慢病的他对健康有顾虑,因此,他们在开具慢病长处方外,还为他制定了详细的饮食和运动方案。
信息化时代,大众周围充斥着大量触手可及的医学科普信息,现在的医学科普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如何做得更深入人心”。
如何让医学科普信息有效到达大众心中,吴浩委员认为医学科普的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形式要灵活多变、可及性强,画面要优美好看,要吸引人;内容要通俗易懂,这里有一个矛盾,社会呼吁专家做科普,而往往专家接触的都是高精尖的医学科研信息,这些专业术语直接告诉老百姓,老百姓根本听不懂,或者理解不了。所以,他认为培养一批专业科普人才很必要。
中医药名家大家更要参与医学科普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2016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医药领域需全方位“动起来”。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认为,中医药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比较好,很看重人的情绪和环境对于疾病的影响,同时,中医在医患关系的处理上普遍比较成功。
身体健康与环境、心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医药对身体的调养大有裨益。比如,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不按时吃饭、饮食口味重等原因,脾胃状况不甚乐观。中药属于复方,其优势在于可进行多靶点治疗,恢复效果自然比较好。此外,中医药还有一些食疗、外用、外洗方案,更方便大众操作。
以上都说明中医药科普对人类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之前业内参与科普的专家很少,知名专家不意愿抛头露面,唐旭东更呼吁大专家、名专家去做科普。专家要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媒体是平台,借助平台传播健康信息,进行健康教育,与患者进行互动才是核心。
针对目前媒体报道中将重大疾病简单化的倾向,唐旭东委员建议专家在进行科普时,说明疑难重症治疗的困难性,尊重科学规律,避免老百姓误入歧途。
医学科普对临终关怀意义重大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大大提高肿瘤的治愈率。肿瘤的晚期,目前医学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些病人处于临终状态,亲人精疲力尽,病人心力交瘁。在这种状态下,过度积极的治疗对于病人没有太大意义。2017 年国家卫计委提出《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后,首钢医院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安宁疗护中心。
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北京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表示,现在我们国家的肿瘤发生率非常高,每年有很多的恶性肿瘤被诊断出来。我国的医疗最主要的精力、财力还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而在肿瘤预防筛查、晚期肿瘤照顾等方面做得很少。
一个“中心”能为全国晚期肿瘤病人做的事很少,我们更想借助它向同行、向患者、向大众传递一种概念———放手。“放手”的治疗观念很多人不接受,亲属都说我们不能不给他治,要尽孝,这种观念非常普遍。因此,让很多肿瘤晚期的病人还接受这些没有效果的治疗,其实病人承受了巨大的身体痛苦。我们现在提出的“安宁疗护”是建立一个病区,让病人有尊严的、没有疼痛的、有家人陪伴的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治疗上已经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但是我在这儿待着很开心。”这就是我们是想传递的理念。
继去年后,顾晋委员这次两会可能还会再提,建议在三级医院要建立类似的安宁疗护中心。三级医院应该有一定的空间给这些晚期癌症的病人提供照抚,这也是向社会传递生命健康观念的一种科普形式。(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