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先杰 赵晓刚 肖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2/8 14:40:34
选择字号:
“医学大咖“如何变身“科普达人”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很多医院、医生都已经成为媒体、自媒体的发言人。日前,健康报社与相关医学科技机构联手举办的“2018 年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2017 年度中国、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发布仪式在京举行。在健康与科学传播分论坛上,多位医学科普达人讲述了他们的心得与感悟。本版特此整理三位与会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医生做科普牢记“四个不”

谭先杰

现在的科普科学传播,不仅要理解科学的正面价值,还要理解它的负面价值,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方法,要强调科学与公众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临床医生在创作科普时候怎么样才能不被科普所支配?怎么样才能做得愉快一些?不害自己,不损同行,不毁单位,不伤患者。

怎么样不害自己?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医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涉及到的是生命,因此医生应当态度端正,语气恰当。医生没有权利也不应该进行道德审判,医者应该用同情的、善意的、幽默的语言讲述,避免使用嘲笑、指责、批评的语气。如果有与疾病相关的图片,建议处理成黑白形式、在几何图上勾画示意或以漫画形式展现。科普工作也要注意语言规范,医学科普可以用网络语言,但务必注意职业形象。

什么是不损同行?科普圈内,同行互相阅读的很少。如果同行间观点不同,建议私下交流,不宜公开争论。需要注意的是,年轻、文笔好的大夫,不要将同事的功劳或者成功的经验据为己有,要把别人的故事写成别人的故事,作者仅仅作为旁观者。

怎么做不毁单位?平台的高度决定个体的视角。每个医生的成绩,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要感恩背后的单位。因此,医生的言行要避免对单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我只开该开的口、只开该开的药、只开该开的刀。

关于不伤患者,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病人隐私保护。性病科、精神科、传染科等科室的隐私性非常强。在微博和微信中,有些医生为了使讲述生动,随意发布患者病情与典型病例,这会使一些患者不愿让人知晓的身份、病情等隐私广泛传播。

科普文章中,个人经历、情感、两性生活的案例处理起来相对比较麻烦,需要慎重。如果医生认为病理典型,对公众的警示作用特别大,但是又涉及到患者隐私,可以征求患者同意后发布。把患者的信息隐藏或者延迟发布也是一种途径。医生要对病人负责,如果要在科普和保护隐私之间进行选择,隐私优先。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科普要高飞艺术需展翅

赵晓刚

“科普中国”的品牌建立标志中国的科普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一个科普作品无法在30秒钟之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就是失败的。科普要高飞,必须艺术展翅,增光添彩。科普作品的形式、立意、构思、语言、情感方面都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科普有很多种形式,有视频、诗歌、讲座、文章、歌曲,还有相声、小品、舞台剧,这些都是可取的传播方式。

科普视频的宣传优势在于色彩显眼、角色鲜明、印象深刻、生动活泼有趣,这也使其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视频是以科普文字为静态基础,将其动态展示出来。

科普诗歌朗朗上口,是一种美的浓缩。诗歌可以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杜绝枯燥的说教式传播,令读者耳目一新。阅读诗歌比单独看文章要不枯燥得多,因而诗歌容易被接纳。

文章是最传统的科普形式,怎么样让它更有趣?科普的时候将文章写成一个小故事,人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可以把科普的知识点吸收消化。“大医小护”里面的所有文章基本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

歌曲是比较少的科普方式,《人间世,医世间》当时在人民网有三百万的点击量,内容主要为医学人文:医生和患者怎么沟通?怎么让患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医生?有患者反映,观影过后对医生有更深的认识。

如何做到艺术化科普?第一,专业知识的背景;第二,有一定的文艺功底。2016年,我们团队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开刀一万例,2017 年高达一万三千多例,积累了很多经验。就我个人而言,我有七项发明专利,曾获得第29 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竞赛一等奖。文艺功底来源于兴趣爱好,我业余时间很喜欢看书。此外,只有带着情感去写,患者读了之后才会感动,从而真正接受科普作品。

医生和患者之间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艺术化的科普。通过艺术化的科普,我们能够把具体的医疗健康的疾病知识传递给大家,更重要的是把医学人文的思想传递给大家。这能够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也是健康中国的梦想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上海市肺科医院)

戒烟科普倡导无烟文化

肖丹

一路本硕博、博士后走下来,从事呼吸科专业的我一直以为治病救人是未来之路。从美国回来后,我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说,控烟是大事,得有人干,于是我开始与烟草结缘。

2010 年、2015 年的全国成人烟草调查发现,公众对吸烟导致疾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下。在吸烟人群中,许多人不知道自己会为烟草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意识到,控烟离不开媒体,离不开科普。

在戒烟门诊,很多吸烟者明明知道吸烟不好,但却无法控制。查阅大量文献后,我们发现,这是一种成瘾性的疾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改变吸烟者的大脑,改变不仅作用于结构,功能也同样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慢性脑病。其后,研究成果发表为四篇SCI 文章,但是英文文章怎么才能广泛传播?我们选用了3D可视化向公众传播。

戒烟科普可以借助名人效应。这些年,有许多因为吸烟而早逝的名人,如赵丽蓉。如果有吸烟的朋友喜欢赵丽蓉,知晓她因为吸烟而早逝,可能想到自己吸烟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图片也是戒烟科普传播的关键点。关于戒烟,曾有一系列海报发布,如吸烟伤肺,导致肺癌、慢阻肺等。有一位外科医生本身是吸烟者,某次看到了吸烟病人肺脏的照片———烟草的有害物质在肺里面沉积,这位医生从此开始进行戒烟的尝试。年轻女孩喜欢漂亮,针对这部分人群,多途径传播吸烟让皮肤变老的图片起到一定作用。

戒烟传播的形式还有宣传手册。多年以来,我们在戒烟门诊搜集戒烟成功的患者的笑脸以及戒烟后的感言,把真实的事例展现给烟民朋友。一些电视节目和微电影的录制,也在协助传播无烟文化。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帮助不想前往戒烟门诊的人。

我国慢病防治形式非常严峻,这和我们国家巨大的吸烟人群关系非常密切。吸烟是目前四大慢病的共性危险因素,控烟是最重要的疾病防治措施。科普科学传播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

(本版内容由彭碧瑶根据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健康与科学传播论坛编辑整理)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