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邦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6 9:51:34
选择字号:
采集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曾苏民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采集心得

 

■陈邦忠

采集工程?什么是采集工程?对我这样才接触不久的人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没有参加过培训,又没有参加前期工作,纯粹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但通过后期的边学边做,接触此项工作后,我才慢慢了解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什么。经查阅资料、通过向前期工作人员请教,原来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2009年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报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受到高度重视,有关领导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工程以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重点面向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两院院士,系统采集反映老科学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尤其是对老科学家日后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历史资料,以及真实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实物资料和图像资料等,集中整理存储,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宣传展示工作。采集内容包括:口述资料,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实物资料,还有参加国务或政务活动、学术活动、外事活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有鉴于此,我感到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作为一个新人,我有幸参加了曾苏民院士采集工程的后期工作。虽说没有直接参加到采集工作中,但在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中,通过对曾院士学术著述及相关研究资料、访谈资料、媒体报道资料、照片资料,曾院士工作笔记、日记、通信等其他类资料进行查看、整理,深受曾院士崇高形象、高尚品质和精神力量的感染、教育。在整理过程中,由于接触此项工作时间短,我只有抱着边学边干的原则和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老科学家负责的态度,努力地按时间节点去完成。

虽说接触时间短,但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我还是体会到了前期采集工作人员对采集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了解了采集工程工作的要求极为严苛——要准确、完整、清晰地描述老科学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以及对其后学术风格、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学术交往中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勾勒其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并提炼总结其学术成长特点;在采集过程中要找到每件事的证据并互相印证,记录要做到“字字有出处”。由此可见,采集工作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在采集过程中具备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采集组成员均属兼职承担此项工作,在本职工作繁忙的前提下,只能利用碎片化的工作时间以及业余时间开展,常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手头工作一忙,等到时间紧迫,再从头抓起,急急忙忙地赶工,不仅费时费力,容易出错,而且常常会出现重复劳动,效率极低。

从这个角度来说,采集工程,其实最不需要唤起的就是感动。作为我这样一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又是才接手兼任科协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了采集工作的艰辛。我们对曾苏民院士人事档案、学术著述及相关研究资料、访谈资料、媒体报道资料、照片资料及其他类资料深入研读、分析,进行了大量文字采集工作。在占有大量详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集小组对研究报告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撰写,按照课题组长的要求,本着对国家、对曾院士、对采集工程认真负责的态度,凭着深受曾院士崇高形象、高尚品质和精神力量的感染、教育而不断增强努力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全身心投入,辛勤劳作。

在后期的资料采集中,也感到了采集工作的一些不足:由于曾苏民院士所做工作涉及国防科研之故,许多学术价值无法见诸本报告。这算是他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给采集工作留下的一些遗憾。另一方面,采集小组开展工作时,由于曾苏民院士生病,无法直接进行口述访谈,很多资料线索不好查找。同时,存在企业档案管理严重缺失等问题,很多资料完整性存在问题。在后期的采集中,衷心感谢曾苏民院士的夫人再次捐献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报》 (2018-02-26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