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新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22 9:58:50
选择字号:
樊洪业:不“谦和”的主编

 

他们,和亲历者面对面

随着科学口述工程的推进,我国的科学口述史研究也迎来了飞速发展。在累累硕果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责任和使命,以一路不曾停歇的奋勇,与时间赛跑,坐在一个又一个亲历者的对面,做一个倾听者。

在亲历者的口述中,他们听见岁月与山河,听见阳光和风雨,听见中国科学艰难而坚定的脚步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春天、迈向世界……

樊洪业,主编《竺可桢全集》,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特邀顾问。

■本报记者 温新红

现已退休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樊洪业,不仅是著名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史专家。

作为中国口述科学史研究最早的学者之一,樊洪业原是此次专题采访对象第一人。从2000年起,他参与的史料建设主要有三项:主编《竺可桢全集》,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下文简称“口述史丛书”),“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特邀顾问。

可正是这三大项目将他累垮了,到现在身体还处于恢复期,不便接受采访。不过,在专题采访中,编辑以及口述史的作者们多次谈到樊洪业,对于他的认真,对于他的严格,对于他给予的帮助,都无不交口称赞。本篇报道即展示的是众人印象中的樊洪业。

每个环节都要审

樊洪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做中国科学院院史时,就开始了访谈工作。

他在一次访谈中表示,“以院史发展阶段的时序,制订对老科学家、老领导和资深人物的抢救性访谈计划,按史学规范及时整理出访谈结果,还经常举办以重要人物和事件为主题的座谈会——这实际是一种集体访谈”。

樊洪业非常看重史料收集工作。当时他们访谈了一系列对科学院的成立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当事人,如张稼夫、张劲夫、裴丽生、杜润生、郁文、于光远、李佩珊、何祚庥、龚育之、黄宗甄、许良英、胡永畅等。也就是说,访谈成为做院史的一个日常性工作。

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邀请樊洪业任“口述史丛书”的主编,这次的规模和涉及远远超过以前所做的,也是一个口述科学史得以拓展的机会。他对这套书非常看重。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扬宗是“口述史丛书”副主编,他告诉记者,当时编委会成员只有几个人,但因他们几人都有其他工作和研究项目,事实上,樊洪业先生承担了主要工作。

“口述史丛书”的策划编辑、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辑李小娜对樊洪业的评价是,亲力亲为。什么是亲力亲为?从每本书的选题到组稿,从访谈者的访谈提纲到最后的访谈目录,最后到书稿的完善,樊洪业每个环节都要审,且非常严格和认真。

《袁隆平口述自传》出版后受到很多好评,这本书的出版与成功和樊洪业有莫大的关系。

因考虑相关传记和报道已有不少,起初袁隆平认为没必要再出版一本传记。但樊洪业认为,袁隆平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结合,他不仅是一位“育种专家”,更是“育种学家”,这一点应为学术界和读者认识并认同。

为此,樊洪业专门拜访袁隆平,从科学史家的角度谈对袁隆平工作的认识,梳理了袁隆平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初步厘清了他的学术思想。这让袁隆平意识到可以从另一角度看待自己工作的不同意义,感觉口述自传这一工作的确有价值,且值得做。

访谈是由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做,此时辛业芸跟从袁隆平工作已14年多,对袁隆平非常熟悉。但实际过程并不简单,一方面是袁隆平非常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口述”,另一方面,因辛业芸没有做过访谈,樊洪业就几次到湖南长沙进行指导,如设计访谈框架、重点问哪些问题等。

图书出版后,反响非常好,不但重印、再版几次,还出版了英文版,袁隆平对这本书也表示满意。

“这是主编分内的工作”

2006年6月,“口述史丛书”召开第一次编委会会议。让李小娜印象深刻的是,樊洪业客套话也不多说,直奔会议主题。以后的每次编委会,也都是上午讨论,中午吃盒饭,下午继续。“樊先生就是这样,不讲究那一套。”

樊洪业还给编委会立下“规矩”,除特别必要的,所有书里都不能出现他自己和其他编委的名字,包括前言、后记以及致谢。

“有些书,访谈者几乎就是执行人,我就对樊先生说,这部书您真的可以挂名了。”李小娜说,这并不是说作者没水平,而是樊洪业要求高。

樊洪业平时总是很谦和,但在对待书稿中的问题上,却从不“谦和”。考虑到出版计划和时效,有时李小娜认为有些书稿已达到出版要求,希望能早点通过,但樊洪业一点不“放水”,一定要达到标准。

“当时我觉得他太书生气,太学者气。可现在回想起来,幸亏有樊先生的严格要求,这套书才能在质量上得到保证。”李小娜说。

樊洪业事必躬亲,许多作者也“领教”了他的认真和严格。

作家边东子在写第二本书《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前,列了时间表,如哪年出生、哪年做什么等,自认为做得很细致。可樊洪业看了后,指出其中有5个月时间空白。

边东子一查资料,发现其中还真有故事。正是这段时间,访谈对象制作的武器在随后几场战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不是樊先生看出来并告诉我的话,那传主的历史上就空了一段。且这段历史也不完整了,缺失了。”边东子说。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熊卫民出版过多部口述史著作,经验相对丰富,可是樊洪业对他的书稿仍然是一丝不苟。他说自己的两本书,均改了三轮,大概有半数书页曾经出现过樊洪业的铅笔批注。“每改完一轮,他就要找我谈上几个小时,一处一处说明理由……”

熊卫民曾在《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一书的后记中表露过感激,但那些话语都被樊洪业删除了。“他认为这是主编的分内工作,不值一提。”

“通常的丛书主编不可能为书稿付出那么多的心血,他分明还把我这位后学作为弟子加以谆谆教导。”熊卫民表示,正是樊洪业不辞劳苦地付出,不但提升了书稿的质量,也提升了他的学术水平。

《中国科学报》 (2017-12-22 第6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