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国际科技界有更多“中国声音” |
中国科协为科学家搭建国际学术大舞台 |
|
“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科协系统加入的重要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任主席的人数已达30人,超过了在这些组织任主席的美国、日本和法国的数量。”1月11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郭华东院士在京透露了这组数据。据介绍,这些科学家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所属全国学会推荐担任的国际职务,这显示出“我国科技共同体正在凝聚力量,向国际舞台推出更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塑造新的群体形象。”
赢得更多国际认可
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中国科学家越来越多,这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吴晨的直观感受,“例如,目前,饶子和院士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联合会理事会执行理事和主席,曹雪涛院士担任全球慢性病合作联盟的主席。”吴晨认为,“这说明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越来越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得到国际的承认越来越多。”
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截至目前,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任执委以上重要职务的中国科学家已达183人次。目前,中国科协代表中国共加入了7个国际民间组织,其中均有我国科学家担任执委以上重要职务,其中任主席者1人,副主席5人。
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也认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担任国际组织要职,不仅使中国的科学家能听到更多外面的声音,还可以引领更多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包括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2016年,中国科协代表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而我国成为其第18个会员国后,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这意味着将能够为国际科技界输出更多人才。
“一个科学家能够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任要职,表明其研究水平和领导能力得到了这一领域国际科技界的认可。”郭华东说,“而如果中国的科技共同体代表国家加入,将能够为中国争取更多主导权和影响力。”
国际大会带来更多国际合作
2016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国际地理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是否能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是对一个国家在这个学科领域成就和创新能力的检验。”郭华东说。
孙富春认为,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在中国举办,对国内科研人员意义巨大。“首先,这些国际会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比如世界机器人大会,很多机器人界的领军人物都来了,他们带来了新的观点、新的技术和新的发展动态,是一个绝佳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的舞台。”很多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借此与外国专家展开合作。
“国外专家也会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孙富春说,在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一位美国高校的教授在展览中发现孙富春与他所做研究接近,便专门找到孙富春想与他合作。“还有一些韩国专家,对国内的人工皮肤等软体材料很感兴趣,也想合作。”孙富春说。
“走出去”“请进来”,这一进一出,不仅拓宽了中国科学家的视野,也对自身研究有了个更准确的定位。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开始“抱团”,凝聚更大力量扩大中国科技界的影响力。例如,由国内数个相关学会组成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在201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能邀请到13位诺贝尔奖得主和80多位院士,让中国的科研人员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科技,这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吴晨认为,“今天,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基础上实现的,像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这样涵盖那么多学科领域,汇聚如此众多专家,能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给了科研人员更多的思考空间。所以,我把这叫作脑洞大开。”
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孙富春建议,一方面要构造一个国际化的大环境,“要使科研人员出国就像在国内出差一样平常。”另外,他认为还要支持和鼓励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建立联合实验室,“现在都是外国人把实验室建到我们这里,将来,也要把我们的实验室建到国外去,把我们的学术会议开到国外”。
(本报记者 詹媛 陈海波 叶乐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