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27 9:19:50
选择字号:
杨赛霓:从土木工程到防灾减灾

 杨赛霓

在她心目中,对于这种过于稳定的生活有一种隐约的抗拒,“人的生命有限,我们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本报记者 彭科峰

科学家的队伍中,女性向来是一道少见的风景。在以缜密思维见长的交通科研领域,女科学家的身影就更加少见。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从事综合灾害风险研究的博士生导师、教授,杨赛霓无疑是女性科研人员当中的“少数派”和佼佼者。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选择了土木工程方向?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决定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呢?目前她的研究有哪些重点?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放弃稳定待遇回国

如今,“70后”不断在政治、经济、科研等领域挑起大梁。毫无疑问,出生于1975年的杨赛霓也是其中的代表。

上世纪90年代初,杨赛霓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因为成绩优异,她获得了本校的保研资格,听从导师的建议后,从桥梁工程研究转向交通工程。7年的校园生活转瞬即过,她原本计划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当时的男友决定出国继续深造,为此我也放弃了直接工作的打算,也决定去美国求学”,杨赛霓说,她此后进入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还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担任了助理研究员的工作。

在马里兰大学读博期间,杨赛霓就参与建设过CAPWIN信息网络建模。这个系统是将交通、通讯、安全等各方面的信息完全连接在一起,可以对交通事故、路人等实现实时追踪。一旦发生事故,管理者能通过这个系统协调消防、医疗救护等服务,实现事发领域的全面联动。

正是凭借博士期间的表现,杨赛霓之后在美国的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顺利找到了一份教职,过上了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

在杨赛霓看来,在美国的生活非常安定,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在她心目中,对于这种过于稳定的生活有一种隐约的抗拒,“人的生命有限,我们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美国工作三年之后,杨赛霓选择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加入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以北方半干旱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及海岸带为重点,将发展资源生态学和多尺度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科学目标,在地理过程与可更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领域,开展多学科综合集成实验研究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杨赛霓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发力风险评估

回国以后,杨赛霓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多灾种损失评估的级联效应建模”。这个项目通过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在多灾种下的影响传播方式和经济损失过程,分析研究区域多灾种系统中的级联效应。

“在单一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致灾因子之间、致灾因子与承灾体之间、承灾体与承灾体之间、承灾体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级联效应,成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杨赛霓说,经过深入研究,她和团队建立起一套灾害影响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对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过程进行建模,模拟气象致灾条件下由于暴雨造成的直接效应和由于道路积水造成的次生灾害效应等。

“校验结果发现,我们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捕捉到整个运输网络流量的变化。这也为基础设施系统防灾减灾投资提供了科学依据。”杨赛霓说。

此外,杨赛霓还主持过国家“973”项目“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的第二课题“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演变过程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

经过研究,他们对多灾种—灾害链在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传递与放大效应进行建模与模拟,建立一系列量化评估模型,通过时空聚类模型对灾害群聚群发进行建模;通过二分网模型对遭遇型的多灾种进行建模;并建立了自然灾害下基础设施网络风险评估的模型与方法。

杨赛霓等人以海南省为案例研究区,利用过去60余年的历史台风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他们针对海南省的公路路网的风险评估,首先在计算机中构造路网,然后收集60年来的台风数据进行仿真,将台风的特点、登陆地点、半径等模拟出来,分析其对道路功能如可达性、行车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对路网的变化进行评估,最终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

加强国际合作

谈到国内外科研工作的不同,杨赛霓表示,自己在国外工作期间做的是单一学科研究,回国后则是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不同领域的思路不一样,用不同的思路去考虑新的问题就会产生新的火花,交叉学科就是要学会用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杨赛霓说,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她当前的工作重心之一。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成立的国际减轻灾害风险合作研究中心在北师大启动。项目参与方主要包括中国、英国、孟加拉和尼泊尔。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减轻灾害风险合作研究中心负责承担项目在中国的具体实施任务。

该中心的总负责人就是杨赛霓。这个研究中心的任务旨在通过推进减轻灾害风险主题下的前沿课题与核心技术的合作研究,增进南南合作中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帮助尼泊尔和孟加拉为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防灾减灾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为突出”,杨赛霓介绍,未来中心将在以南南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性合作背景下,进行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灾害风险综合管理和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研究。同时,这一合作也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相吻合,“我国在自然减灾方面做得比较好,民政减灾走出去,把我们在减灾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推出去作为窗口和桥梁,是很合适的”。

《中国科学报》 (2016-05-27 第2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