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璇子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监测预警研究团队在监测预警研究空间举行会商。
农科院信息所供图
2002年,时任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的许世卫受邀访问考察美国农业部,在那次考察中,许世卫第一次亲眼见到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多国商品链接模型。彼时,中国农业部研究设计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相关工作刚刚起步。
十年后,2013世界农业展望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第一次离开总部在亚洲举办。2014年,中国首次举办自己的农业展望大会,并已连续举办三届。
“起步晚,跑得快。”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监测预警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中国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的发展。
如何起步晚,但跑得快?十几年间,“从无到有”的农业信息分析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或许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注解。
监测预警 刻不容缓
“一支笔,几张纸”,对于传统的农业情报研究工作来说,访谈、交流、笔记,是获取有效供需信息、观察市场信息变化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非常有效果的。”许世卫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对信息分析需求的变化,相应地,工作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握学科方向?2002年,许世卫出任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这也成为了他必须回答的问题。
当时,农业部开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先后启动了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油料、棉花和糖料7个品种的月度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相关工作的开展也亟须技术支撑。
2002年,许世卫在美国农业部看到多国商品链接模型(Baseline模型),该模型包括了43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24种农产品,运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
许世卫把这个模型中关于中国的数据带回了国内,他决心认真地看个究竟。
那个夏天,他和同事们在办公室里对模型和数据逐条研究。“一个Excel表格,8000多行,我们逐条逐条地看。”许世卫回忆道,看完所有数据,他感到很惊讶,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分析“做得非常透”,甚至对中国华南、华北、西南、西北、华中、东北六大区域逐一展开了分区域的分析、研究。
随着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监测预警来调节市场,通过农业展望报告向世界发声,积极争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主动位置。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感到惊讶之余,许世卫强烈地意识到,中国不能丧失话语权。
“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应该成为一门学科。”许世卫说,如果仅仅作为一项管理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支撑、没有技术方法,监测预警工作就没有支撑的力量。”
农业信息分析学 应运而生
“农业信息分析学是以研究农业信息流规律及其应用技术方法为主的一门新兴学科。”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对象之后,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加快建设人才队伍成为了最现实的问题。
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创办《农业展望》杂志,弥补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缺乏专业性市场分析类农业刊物的不足。2012年,随着理论基础、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推进,该领域内第一部专著《农业信息分析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技术研究上,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研究创新团队建构了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s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简称CAMES),同时,便携式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器(简称“农信采”)已经研发应用。
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产品数量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的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启动实施,2012年“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智能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项目接着启动实施。许世卫先后担任两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汇聚了全国30多家单位近400位研究人员,历时7年,共同完成了农业信息分析预警与智能服务的关键技术和平台研究。
与此同时,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也在开展。2011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合作计划项目“加强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和农业展望能力”启动,标志着我国信息分析技术迈入新的征程。
在人才队伍上,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不断壮大,并以专业化、知识化和高效能在我国农业信息监测的前沿领跑。而我国农业监测预警领域也已经形成了一支系统性、分层次、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化监测预警队伍,其成员的专业背景涵盖农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业展望 水到渠成
事实上,中国农业主管部门也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作为推动现代农业管理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可以说,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得到了农业部很多无形的支持和信任。”许世卫说。
2007年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月度发布制度,并要求各省建立联动机制;2009年农业部农产品监测预警范围覆盖到18个品种;2012年农业部已确保所有重要农产品品种都纳入预警范围,并开展重要产品产地与市场信息的及时监测。
农业展望大会是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一环,随着中国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工作的深入,发布农业展望报告可谓“水到渠成”,而世界其他国家和相关机构,对中国的农业展望报告也十分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提出承办世界农业展望大会。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邀请,FAO和OECD也积极回应,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第一次离开了罗马来到亚洲国家。2013年世界农业展望报告首次聚焦中国,包括FAO总干事、OECD秘书长在内的相关领域的高层领导、专家学者、业界人士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4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首次召开,连续举办的农业展望大会已被视为释放权威信息的重要平台,其市场信号引领作用和影响力也正在不断扩大。
学科发展 顶天立地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从参会代表的行业构成来看,大部分来自农业领域。而许世卫在参加世界农业展望大会和美国农业展望大会时观察发现,注册参会的代表不仅仅来自农业领域,银行、保险、投资业也很愿意参加农业展望大会。
许世卫分析,美国农业以大农场规模经营为主,因而,为农业生产的大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咨询公司非常关注农业展望报告中的数据,“规模大了,一定会非常重视展望大会释放的市场信号。”许世卫说,他相信,随着中国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农业展望活动将越来越受重视。不过,他也指出,我国仍缺乏展望报告和分散农户之间的“二传手”。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学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农业信息分析与监测预警研究已经渗透到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并在数据获取、分析方法、应用系统、实施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从事分品种分析的专家队伍,同时,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基础数据库已经建成,一批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与深度分析报告已经产生。
下一步相关的工作如何开展,许世卫用“顶天立地”四个字来概括。
他表示,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FAO、OECD、IFPRI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则是继续研究开发系列农业产地环境、农产品生产、各类市场的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保证各类信息的快速、即时采集与传输,研发“让大家都用得上”的采集设备,同时,进一步加快突破一批农产品监测预警智能分析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分析模型。
他还建议,下一步应该加强农业数据与信息采集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确保不同部门、不同市场、不同类型农产品信息内涵的一致性,便于管理部门的应用与科研单位研究需求;其次,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将农业监测预警信息纳入信息发布之列,指导生产与市场有序开展。
在许世卫看来,农业信息分析学充满乐趣,而他乐此不疲。“没有哪项工作比我现在从事的工作让我更有兴趣了,它既可以上升到国家管理层面,又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具体方向,真的很值得我为之奋斗一生。”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5-11 第6版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