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11 9:27:37
选择字号:
结构调整拉开种植业转型大幕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是我国农业适应形势,主动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政府充分研判全球供需形势、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及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后,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本报记者 张晴丹

4月28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着眼于“十三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以改变种植业结构不协调而导致的矛盾变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随后,在5月5日农业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根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各地反映,目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开局良好。

“此次出台的《规划》,是我国农业适应形势,主动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政府充分研判全球供需形势、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及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后,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罗其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后,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其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提升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一些老问题也不断累积、新矛盾不断涌现,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调整玉米是重点

过去,解决温饱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粮食供给不足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解决13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尤为重要。随着几十年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现在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

余欣荣指出,从种植业来看,小麦、稻谷口粮品种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的供求缺口逐渐扩大,去年有8000多万吨进口量。同时,棉花、油料、糖料受到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的冲击,进口增加。

“这就是当前的基本情况。小麦和稻谷口粮生产供求基本平衡,库存里主要还是玉米比较多。”余欣荣说。

“品种结构严重向粮食倾斜,粮食里玉米的大量生产,挤占了其他作物,尤其是很多本不应该生产玉米的地方,这几年也一直‘跟风’生产玉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孔祥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玉米出现阶段性、相对性的过剩,对仓储和销售企业也会造成较大的压力。”罗其友表示。

根据《规划》内容,今年要把玉米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玉米结构的调整,也是农民关注度最高的一项,市场主体都积极参与到玉米结构调整的队伍中来,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

去年,农业部制定并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保产能、适当调、产业化”的调整思路,适当调减非优势区域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的玉米面积。

余欣荣表示,玉米是高能量而且产业链很长的农作物,它的后续加工产业链很长,所以“我们还要提出以产业的理念来推动玉米的转化,实现农民增收、地方经济能够比较好的发展”。

据介绍,玉米又是养殖业的基本饲料来源,可以促进畜牧业、加工业发展。同时,玉米是生物燃料的好原料,具有很好的加工转化能力。因此,要提升玉米的综合效益,也是这次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为了维护玉米调整区农民的利益,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了32.5亿元资金,来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

在工作部署上,农业部把玉米的调减与粮豆轮作、粮改饲试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协同配套,重点就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产区,积极引导农民改种大豆、薯类杂粮、青贮玉米、优质饲草。

根据农业部消息,预计今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恢复性增加,预计今年可增加600多万亩。

“三箭齐发”是亮点

当前,我国重要农产品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价格上升通道遇到“天花板”,生产成本遇到“地板”抬升阻击,这样的“双板”约束使生产者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收窄。

此外,因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生产成本逐年抬高。从长远看,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全社会工资水平上涨的趋势难以改变,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种植效益偏低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一部分耕地因此被占用,一部分农业用水空间被挤压,农业生产的“硬约束”加剧。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受到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地膜污染等威胁越来越重,迫切需要结构调整,使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更加适应环境要求。”罗其友表示。

在新形势下,《规划》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指示,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市场导向、生态优先,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孔祥智看来,这次《规划》里非常显著的亮点就在于“三个结合”: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结合,即所谓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结合;生产和生态的结合;用地、养地的结合。

罗其友也表示,《规划》提出的保口粮作物、扩大饲用(饲料饲草)作物和养地作物,构建更具适应性、持续性和竞争力的粮经饲三元协调发展作物结构,的确是本次调整的一大特点。

“协调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这个很重要,必须在‘十三五’期间做到这一点。”孔祥智强调,我们要生产这么多农产品出来,不能不顾及生态。

专家指出,如何将“用”“养”相结合,也是《规划》重点强调的地方。用地的同时要养地,不能光采用掠夺性使用的方式,让土地得到一定的“休息”。“如何养?主要是采用轮作的办法。”

比如,《规划》指出,要实行玉米大豆轮作、玉米苜蓿轮作、小麦大豆轮作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发挥生物固氮和养地肥田作用。

余欣荣指出,要打好“组合拳”。做好加法,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做好减法,立足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调减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农业种植活动,减轻环境压力。做好乘法,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土和生物资源,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建立合理轮作制度,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统筹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第四轮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大体经历了四轮的调整。第一轮,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粮扩经。第二轮,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卖粮难”现象,调整重点变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第三轮,是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卖粮难”再次出现,调整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面积大幅调减。

此次《规划》的出台是第四轮结构调整。“总体来看,《规划》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当前农业种植业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孔祥智肯定了《规划》的效用。

在罗其友看来,《规划》的出台,对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商品性需求规模急剧增加,居民消费的水平和结构稳步升级。”罗其友表示,通过此番调整,可以使得产业结构更加适应消费及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通过《规划》的调整,还可以使得种植业结构更加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使得产业布局更加与地区资源环境相匹配,使得种植业结构能更有效地应对国际市场冲击。

“过去一些不具体的政策,可以通过《规划》得以落实了。”孔祥智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农业部将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二是推进政策落实;三是促进产销衔接。

目前,正值北方春播的高峰期,曾衍德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解读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重点内容,让农民了解政策的内涵和要求,精细算账、安排结构。其次,会同财政等部门,抓紧把粮豆轮作、粮改饲等各项补助政策尽快兑现到户、落实到田。并且通过举办展销会、博览会等形式,推介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扩大市场消费等。

《中国科学报》 (2016-05-11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