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TEDxChaoyang Women 的演讲平台上,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的曾凡一做了题为 《科学与艺术的双螺旋》的演讲,讲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内心的探索。以下为演讲精粹。
对我来讲,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所以科学和艺术,它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严谨与浪漫的碰撞,它们就像基因的双螺旋,相互依赖,相互成就。
我非常幸运,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的科学和艺术氛围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母亲是上海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她也是“建国60周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的女性”之一。虽然他们都是著名的专家,可是他们年轻时却是非常有激情的文艺青年。我父亲写的小说,被编成话剧,还拍成电影;母亲喜欢唱歌、戏剧,她以一曲《蝶恋花》获得过文艺演出大奖。
他们在上海市儿童医院30多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白手起家创建了我们中国第一所医学遗传研究所。我从小就跟他们一起,我们三个人吃住在实验室。很多人以为我们的生活很枯燥,但是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乐趣。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过几个星期就会有一群朋友来家里开家庭音乐会。那些人中,不仅有科学家,也有音乐家,他们都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
接下来我来分享一下我生命中两个非常神奇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就是我在高中前从来没有开口完整地唱过一首歌,但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地在我妈的鼓励下去报名参加上海第一届流行歌曲大赛,结果意外地得了第一名。这时候我突然发现:我这么爱唱歌!
有一家唱片公司提出要跟我签合约,我第一次面临痛苦的选择。我以为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兼顾的,只能二选一,所以最后我放弃了录唱片,考上了大学。上了大学以后,我以为自己会离艺术的道路越来越远,但是没想到,生活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科学和艺术到底能不能兼顾呢?答案是肯定的。1988年我到美国圣地亚哥的加州大学修生物学,同时我还修完了音乐系所有的专业必修课。这时候我发现我不用放弃我的音乐梦想,照样可以去录音,可以开小型音乐会。之后我被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录取,成为中国大陆首位医学和理学双博士。
第二个神奇的故事,就是我在医学院的录取面试时,拿出了我的唱片给考官听,那考官说:“哎呀,真棒!”后来我就被录取了。进去之后我才发现,也许我的音乐正是我进入这所大学的敲门砖。为什么呢?当时大约有6000人角逐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150个录取名额。后来我发现我的那些同学们,大多数都是跨界的。比如我们班上有位茱莉亚音乐学院来的钢琴家,还有一位同学竟然是美国东部的体操冠军,其他还有化学家、历史学家、宇航员、职业军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学习非常艰苦,但能够充分激发你的创造力。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两年之后,我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休学回国。因为,除了研究之外,我还想去追求我的另一个爱好——音乐。我想这不是出于冲动,而是我听到了心灵的呼唤。没想到的是,我的父母坚决地支持了我,但周围很多人都说:“你疯了?双博士不读,去北京做一个辛苦的北漂音乐人?”
当时正好有一个两院院士的会议。会议期间,有17位院士专门为了我的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有一位老院士跟我说:“凡一,你唱两句给我听。”我唱了两句之后,他就说:“唱歌去吧,去谱写你自己的乐章。”
于是,接下去的两年,我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始了我的音乐之旅。此外,我还在中美开了多场音乐会。我自己创作的一些歌曲,比如《红帆》,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MTV大奖。
所以,我发现爱因斯坦说得对,他说,“音乐不影响研究”。在唱歌的同时,我又开始了尖端的乳腺生物反应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科学和艺术,完全是可以兼顾的。
经常有人问我,你到底喜欢哪一样?是科学还是音乐?我想说,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同的特长或爱好,我们应该追求各种可能,不应该放弃,强迫自己放弃任何一种爱好,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你。
最后我想说,艺术和科学给了我很多,这两者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说,科学和艺术成就了我生命中最美丽的双螺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