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15 8:43:55
选择字号:
时评:科技成果转化也需“工匠精神”

 

■李晨阳

3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创新发展”答记者问时指出,高校及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存在四大障碍:审批手续过长;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与企业合作存在障碍;技术、市场不成熟、转化过程不顺畅。

去年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案意在破除上述几方面障碍,而国务院近日公布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则将为这部法律的落实保驾护航。

国家政策和评价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打开一片新局面,与此同时,高校、研究院及科研工作者也应积极探索行得通的转化之路,在机会来临前成为“有准备的人”。

长期以来,科研评价指挥棒存在“重论文,轻专利”“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令不少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满足于停留在“该发现有望为解决某问题提供思路”的语境中。

因此,成果转化面临的困局不仅在于有了成果该如何转化,更在于有多少科研人员能够拿出达到转化水平的成果。

今年,“工匠精神”首登政府工作报告。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待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其“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理念,放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层面来看,也深具意义。

首先,成果应从项目启动之初,便被纳入整个研发体系设计。这要求科研工作者在立项之前就深入市场,把握国家、企业和民众的真实需求。从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提炼实验方案,有目的性地打磨研究成果,系统地规划长期战略。唯其如此,才能及早树立成果转化的先天优势。

其次,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科研,也会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产出的精确性、项目结题的时效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严谨负责、成熟高效的科研梯队,将是更多课题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届时,或许将打破许多实验室“研究生是主力军”的科研现状,鼓励更多资深科研人员回归一线,同时博士和硕士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和训练。

最后,从成果走向产品需要打通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要求科研人员对整个研发生产线有全面把握和深入了解,也需要打通专业甚至行业的壁垒,建立一支分工明确、专长互补的团队。在大力呼唤科技成果转化的大环境下,更广泛的跨单位、跨领域、跨行业合作将成为共识。

科技成果转化也如攻玉一般,需要“相石”——精妙的设计规划;“雕琢”——精确的过程控制;“镶嵌”——精锐的强强联合。将“工匠精神”引入科技转化,将“作品意识”融入科研思维,才有望打造出更多、更好、更务实的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16-03-1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