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长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18 10:53:20
选择字号: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辛勤汗水洒太行

在核桃种植基地,李保国(右二)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

“李教授是个大忙人,如果他没给学生上课,他不是在山村里,就是在去往山村的路上。”

■本报记者 高长安

采访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是件难事儿,难就难在因为他很忙:今天可能还在邢台市邢台县的山村里推广苹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后天可能又赶赴到了700多公里外的河北承德的农村讲授果树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李教授是个大忙人,如果他没给学生上课,他不是在山村里,就是在去往山村的路上。”河北农业大学宣传部的师春祥告诉记者。

不久前,在河北邢台内丘县岗底村的山地优质苹果产业基地,记者终于“抓”到了这个“大忙人”。

“我是农民出身,应该为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我的心愿就是帮助农民致富,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李保国告诉记者。

今年56岁的李保国,1981年2月26日从河北林学院毕业并留校。当年3月8日,他就背起行囊到保定市博野县冯村乡王各庄村驻点,从事沙地桑园建设研究,从此开始了他扎根太行山的生活。

2007年,李保国被河北省科技厅聘为邢台市和承德市科技特派员。因为贡献突出,今年3月21日,在河北省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保国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作为科技特派员,李保国依靠科技进步,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创建高效农业产业,把青春汗水洒到了太行山上。30多年来,他不仅和太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李保国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农民的电话,甚至有的农民电话,他不查看电话本就能够脱口而出。

“经常有很多农民打电话咨询种植技术,尽管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都会仔细给他们解答每一个难题。”李保国介绍,除了给学生上课,就到山区指导农民科技种田,自己每年200多天的时间都会在山区,在那里和农民共同生活。

如今,不只李保国扎根山区,就连他所带的学生也投入到了山区建设当中。

据介绍,30多年来,经李保国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也有百余个。已经富裕起来的村庄,农民人均收入均能达到2万元以上。

山区的开发、技术的推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驻扎到了易县望隆村。他和课题组的同事走遍山间田野,风餐露宿。4年后,他和团队组织实施的河北省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1990年,易县山区应用这项新技术完成爆破整地40万亩,第二年植树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在邢台内丘县岗底村,李保国开发了以“省力化、矮化密植、生草化和优质安全”为主体内容的山地优质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打造了全国驰名商标产品“富岗”苹果,优质苹果产业化基地达到20万亩。

在临城县干旱丘陵岗地,他建立了“适宜区域、适宜品种、适宜栽培技术”的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核桃“由高到矮、由长周期到短周期、由粗放管理到集约经营”的转变,打造了全国驰名商标产品“绿岭”核桃,推动河北山区核桃产业由40万亩快速发展到260万亩。

30多年间,李保国的足迹遍布太行山间, 他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推广了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粗略统计,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中国科学报》 (2014-07-18 第9版 人物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