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长安 师春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4 7:59:17
选择字号: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岗底“编外村民”

 
■本报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师春祥
 
面对满目疮痍的小山村,农村出身的李保国被深深触动,成了岗底的“编外村民”。
 
扎根贫困山区30年,他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推广了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他就是情洒太行的追梦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3月21日,在河北省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保国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此次大会该省仅有两人获此殊荣。
 
跟石头山“较劲”
 
记者见到李保国时,他刚从承德归来。
 
李保国告诉记者,今年除了给兴隆、宽城的部分农村开展技术培训,还计划在平安堡镇土城头村建设20~30亩的苹果示范园,让农民学会技术的同时,还能看得见、摸得着科学管理的效果。
 
“一年栽树、二年成花、三年结果、五年丰产”,“果树提早三年进入盛果期,按保守估计,一年亩产3000斤,产值1万元,三年就收入3万元。”李保国的经济账算到了农民的心坎里。
 
眼下,在河北承德,成熟高效的技术体系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当前的科技辐射推广工作异常顺利。然而,遥想三十多年前,李保国刚刚来到山区农村搞科技开发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李保国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就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活土层,土从何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1981年开始尝试,1986年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4年后,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
 
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会汇流到沟中。这样通过“聚集土壤,聚集径流”,干旱山地达到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苹果、板栗等经济林木在前南峪的荒山上开始扎根生长。然而,可以想见,蚕桑专业出身的李保国竟然把爆破搞得有模有样,成为专家,需要付出多大的辛苦和努力。
 
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整地所用的炸药得纯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硝铵、煤油、锯末的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混合比例和炒制方法哪一个都不能出问题。爆破整地时,为了保证爆炸深度、范围合适,同时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需要反复研究打眼深度、放药量以及二者的相互组合,经过近万次的爆破试验才能得到准确适用的数据。不管是炸药制作还是爆破试验,危险都如影随形。有一次,引爆的炸药未按时爆炸,李保国上前查看时爆炸正好发生,他直接就被崩了个大跟头,全身是土。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过李保国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从草都长不好的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
 
走产业化道路
 
1996年8月,河北省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邢台内丘县岗底村250多亩耕地和全村的厂房设备全被大水冲毁。李保国来到了这里。
 
面对这个满目疮痍的小山村,农村出身的他被深深触动。从此,李保国成了岗底的“编外村民”,从1996年到2003年,连续9年常年吃住在村里,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用黑光灯观测虫情,夜间研究解决方案,一整套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也随之研发出来。
 
李保国设计开发的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首次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他倡导的果品生产走产业化的思路也取得成功。如今国内驰名的“富岗”苹果,不仅卖出过100元一个的天价,而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专供果品。过去的“岗底村”,如今的“富岗山庄”彻底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1999年,在岗底苹果生产稳步推进,走上正轨的同时,李保国得以腾出手来,把目光对准了当时依旧贫穷落后的临城县凤凰岭。面对“石头蛋子”堆成的“乱石岗子”,李保国坦陈这里是太行山治理的一块硬骨头。不过,这也激起了他的斗志。“交给我吧”,在大家的一片质疑中,李保国的话掷地有声。
 
经过周密的现场调查和综合现状分析,他苦口婆心说服大家作出决定,把自己研发的薄皮核桃作为栽植树种。“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双聚”造林理论在这里焕发新的生命力。10年间,赤壁几十里的乱石岗变成了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李保国研发的绿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也在“花果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走产业化道路的好处在这里再次得到印证。2002年,市场上的普通核桃不到2元一斤,而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15元一斤的高价,而且是供不应求。可以像花生一样,两手捏着吃的薄皮核桃一炮而红,“绿岭”品牌享誉全国。
 
除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著名品牌,沙河大台苹果等省市知名果品品牌,石家庄平山葫芦峪等新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走产业化的道路,注重品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才能稳步盈利。”李保国说,我要做就做产业,把产业做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
 
把更多的人变成“我”
 
年近56岁的李保国,患糖尿病、高血压已十年有余。如今,爬山也慢了,上树修剪也不利索了。面对仍十分繁重的山区治理开发担子,他准备把今后的工作重心,逐渐放在建立一套完整的示范体系上。某一个产业在其适宜区,至少一个县域范围内,要建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至少两名技术人员。
 
“全省的技术人员我直接培训,指导他们掌握适宜的规范化技术,把更多的人变成‘我’,这样科技推广才能覆盖全省。”李保国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只剩下“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团”在进行当前的农业生产。
 
面对这种现状,李保国适时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大苗立植、挖小坑栽树、地膜覆盖,地面撒施化肥一年一次,“见枝拉下垂、只剪中心枝”的简易修剪方法,架设黑光灯自动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省工省力又简单易懂的技术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同时,李保国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在平原区土地利用率仅为60%以下的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效益为良田的1.4倍以上。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栽培技术等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在农技推广的培训中,通过李保国朴实易懂的话语,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中国科学报》 (2014-04-04 第11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