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佳苹 钱艺 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4-26 9:43:38
选择字号:
大学课堂成“手机上网综合征”重灾区
课堂无手机 “低头族”就能抬头听课?

 
CFP供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在低头看手机。”这是网上颇为流行的一个段子。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这个“最远的距离”也成了大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辛苦讲课,学生却在下面手忙指乱低头玩手机,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学期开始,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开始对这种现象说“不”!
 
今年3月,浙工大之江学院面向大一学生发起课堂“无手机”倡议,鼓励学生以自愿申请“无手机”课堂试点班的方式,将手机隔绝在课堂之外,恪守课堂新公约。
 
这一做法引发全国多所高校的关注,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当手机越来越成为“必需品”的当下,课堂“无手机”是否是治疗“手机综合征”的一味良方?
 
超过1/3的学生自愿申请成为无手机课堂试点班
 
走进课堂,自觉把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放入统一制作的手机套,再把手机放在课桌的左上角……
 
伍艳萍是之江学院财务1303班的学生。3月以来,对上课前的这一“规定动作”,伍艳萍已习以为常。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记者在之江学院绍兴校园穷理楼见到伍艳萍时,她指着放在课桌上的手机,笑着说:“现在上课,根本想不起手机了。”
 
如今,走进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无手机课堂”试点班,都能看到如伍艳萍一样的这一课前新“动作”。
 
就在一个月前,她还并不习惯这样。伍艳萍说,高中时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这让自己和许多同学普遍形成了逆反心理,一上大学,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玩最新的手机游戏、和异地同学聊QQ、关注老同学动态……”通信1301班班长翁志峰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大一上个学期,每到月末,几乎人人都在喊手机流量又超了。
 
“当然,手不离机的习惯也被带到了课堂上。”翁志峰说,就算放在书包里了,隔几分钟总忍不住要去摸一下,哪怕没啥信息,也会看一下时间,刷一下朋友圈,“就是手痒!”
 
据之江学院不完全调查,智能手机在该院学生中的覆盖率达到89.9%,除了用手机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外,57%的受访学生表示机不离身,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还在加入“智能手机一族”。“在校园里,起床刷微博、自习看‘人人’、路上淘商城的现象随处可见,课堂上的‘低头族’也随之出现。”之江学院一位老师说。
 
在这种情况下,之江学院下决心整治校园学风。“新规的出台,旨在提醒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引导大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说,同时,也是从同学们健康的角度出发,“过度玩手机,对视力、身体都不好。”
 
考虑到大学生的自主性,之江学院决定以学生自愿的方式执行,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今年3月,一份倡议书发给了学院全体大一学生。倡议要求大家“从‘无手机课堂’做起,让良好的学风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随着倡议书的发出,学院先后有23个班级自愿申请成为“无手机”课堂试点班,并在“无手机课堂”承诺书上签名,人数超过三分之一。
 
伍艳萍和翁志峰所在的班级成为首批“无手机”课堂试点班。翁志峰说:“虽然有些同学一开始不是特别接受,但心里也都明白,老玩手机不行的,得把习惯改过来。”
 
课堂无手机,有人欢喜有人“恼”
 
“学生‘抬头率’确实有所提高!”4月中旬,记者随机走访之江学院的几个课堂,不少任课老师反映,“无手机”课堂对课堂“低头族”有一定效果。
 
刚上完管理学课的卜庆军老师说:“无手机课堂出现后,玩手机现象确实有所好转。大家齐刷刷看着我,跟着我的思路上课的状况已经好久没遇到了。之前,偶尔要停下来提醒学生关掉手机,心里挺有失落感。”
 
为保证“无手机”课堂效果,在之江学院,每堂课毕,任课老师都要根据课堂表现考核打分。此外,还不定期有试点监督员进行巡视,这些评分将纳入年底优秀班级的参评考核。据院方统计,3月12日~4月11日期间参与“无手机课堂”的23个班级,每堂课的老师评语,全部是考核最高等级——良好。
 
一个月的“无手机”课堂试行也让一部分学生尝到了“甜头”,发自内心地支持这个举措。营销1301班的马证伟称自己明显感受到了远离手机诱惑的好处,“手机进袋后的确能多听进一些课了,不自觉看手机的恶习纠正了不少。”按照他的自我感觉,前后两个学期的课堂效率“差别挺大”。
 
陈露梦是个“乖乖女”,在财务1302班。她说,自己本来上课就不怎么玩手机,但之前免不了被手机刷微博、微信、登QQ等声音干扰,“课堂‘无手机’之后,这些现象现在基本没有了。”在她看来,上课不低头玩手机也是对听课同学和辛苦讲课的老师的尊重。
 
但也有同学认为,“无手机”课堂并不适合大学校园。一位同学直言:“我们不是高中生了,自制力是靠自己养成,学校现在帮忙,那我们进入社会谁来帮我们?我们毕业以后谁来负责?”机械1303班的李侨也坚持认为,上课玩不玩手机靠的是学生自觉,否则不玩手机还会有其他东西转移注意力。
 
之江学院的做法传出以后,在网络上,不少网友也对“无手机”课堂进行了集体“吐槽”。“无手机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上课内容不吸引人”、“手机在课堂上也有用处,不能一棒子打死”等,这也成为网友们集中的“槽点”。
 
无手机课堂能否治疗“手机综合征”
 
目前,与之江学院具有相同考虑的院校已越来越多。浙江财经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都纷纷试行“无手机课堂”。
 
究其原因,是“手机上网综合征”正在影响甚至改变大学传统课堂的秩序。根据浙江团省委作的《浙江省青年少年手机网络环境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的调查,18~28周岁的人对手机的依恋程度最高,达到69.1%~72.7%,部分青少年患上了“手机上网综合征”,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看看QQ留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课堂也成为了“手机上网综合征”的重灾区。
 
为此,不少学校积极探索“大学课堂新公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课堂“无手机”也因此应运而生。但“无手机”课堂是否真能让学生远离“手机综合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仍面临着各种争论。
 
之江学院的郑江宁老师认为,上课玩手机反映出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但同时,任课老师也该反思自己的责任,在课堂上,任课老师是第一责任人,课堂纪律如何,学生玩不玩手机,考验的是任课老师的管理能力。她指出,如果老师把课堂管理起来,把课上得精彩,同样能起到无手机的效果。
 
“从来就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作为老师,当然很重视课堂上的关注度,但并不能因此就拒绝新鲜事物。”季靖是之江学院的社会学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她习惯于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让他们通过手机“百度”信息。在她看来,这是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已经不可避免地通过手机接收信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手机这个工具才是关键。”
 
“无手机”课堂也引起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的关注,他认为,“无手机”倡议只是初级治理,我国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在这一基础之上,学校、学生会组织,更应关注对学生的大学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拥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只是管在一时,而会是受益终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