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8-11 13:56:25
选择字号:
“蛟龙”应用下潜取得丰富样品和资料
 
当地时间8月9日7时(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1时),“蛟龙”号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开展了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应用下潜,取得海星、柳珊瑚、海绵、玄武岩、多金属结核等丰富样品和资料,拍摄到鼠尾鱼、盲鱼、耳状章鱼、铠甲虾等种类丰富的大型生物。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随“蛟龙”号下潜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为我国大洋科考中第一位下潜的科学家。
 
早7时,主驾驶员傅文韬以及左舷潜航员叶聪、右舷科学家王春生依次进入“蛟龙”号载人球舱。此次下潜的主要任务包括:确认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开展沉积物、底栖生物、多金属结核采样等综合作业,进行近底结核和生物等综合观测。
 
随着潜水器布放入水,傅文韬、叶聪、王春生各司其职,很快进入工作状态。10时许,“蛟龙”号下潜至5200多米,开始海底作业。
 
在紧张工作了近3个小时后,“蛟龙”号取得了3只两个不同种类的海参、1只海星、1株柳珊瑚、2个底栖巨型原生动物、3种海绵(各1只)、1只海百合等海洋生物样品,以及6管柱状沉积物、5块玄武岩样品和数十粒多金属结核,并拍摄到鼠尾鱼、盲鱼、水螅、耳状章鱼、海葵、铠甲虾等丰富的大型生物种群视频。当地时间14时31分,“蛟龙”号抛弃压载上浮。
 
王春生激动地表示,通过此次下潜,发现该区域底栖生物量和生物种类比预想的要丰富得多,海参在此区域属优势种类,海绵至少有8个种类;生物斑块状分布明显,在海盆区海参占优势,在海丘斜坡上海绵、海葵、珊瑚等固着生物较多;多金属结核覆盖率海丘斜坡高于海盆;海底微地形变化很大,未来开展深海采矿须提前进行微地形地貌调查;2000米以浅发光生物较多,3000米以深则稀少。
 
据悉,当地时间8月10日,“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队将开展常规调查作业,8月11日初步计划在“魏源海山”区开展第二航段第三次下潜作业。 (原标题《“蛟龙”应用下潜成果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