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7日,早上7点45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 记者 付毅飞摄
当地时间8月7日,“蛟龙”号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了第63次下潜作业,这也是本航段首次下潜作业。经过结核覆盖率调查,科学家初步测算出此处多金属结核覆盖率约50%,主要包括锰、铁、镍、铜、钴等元素。这一结果出乎科学家的预料,令他们喜上眉梢。
早上7时许,全体人员各就各位。7点45分,现场总指挥刘峰发出指令,将“蛟龙”号布放入水,在水面完成各项检查后开始下潜。17点21分,“蛟龙”号返回海面,于17点50分左右回收到甲板。本次作业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268米。下潜人员为叶聪、杨波、张同伟。
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向阳介绍,此次下潜的主要目的是确认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在下潜过程中,发现了海水泵注水阀等一些技术故障,达到了验证的目的。同时通过近底航行拍摄,获得了大量的海底高清视像,除了为结核覆盖率测量提供依据,还发现了多种海参、鱼、虾,以及海星、柳珊瑚、海蛇尾等海底生物。
不足的是,计划中的沉积物土工力学原位测量未能如愿开展,原因是原位土工力学测量仪在下潜过程中产生轻微变形,未能正常工作。工程师将对其进行改进。
据悉,下一次下潜作业预计在8月9日实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