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最新消息,10月15日,“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青岛通过专家验收。今年6—9月,我国7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次投入应用,在南海和西太平洋21次下潜,取得大量生物和地质样品,拍摄了海底高清影像。
根据验收会公布的消息,“蛟龙”今年出航共采集生物71种390只、结核161枚、结壳8块、岩石32块和沉积物180公斤等样品,圆满完成了任务,对底栖生物分布、岩石及资源方面有了新认识。“蛟龙”本航次共移交样品137件、数据资料16册、高清照片2824张、高清视频927.5GB、电子数据资料总计1815GB。
科技日报记者跟随“蛟龙”出海,了解到“蛟龙”捕捉的生物中,不少品种是专家第一次见到,有些奇特生物仍在鉴定。另外,“蛟龙”还获取了海底烟囱等珍贵的海洋地质标本,有助于了解海底演变的规律。
今年6月,科学家下抵海底冷泉区,创造了中国科考的第一次。而借助“蛟龙”,研究者对富钴结壳区等地质特殊区域的了解也大大丰富。随船出海的科学家对“蛟龙”的能力十分满意。
此次验收专家组提出的改进意见包括,提高潜器使用效率,完善样品分配和现场资料管理制度,加快作业工具研发等。这些也反映了应用航次中科学家和“蛟龙”维护团队的建议。
2014年“蛟龙”号将继续试验性应用,可能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区,西太平洋的雅浦海沟和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下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