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3日完成第69次下潜任务后,“蛟龙”号紧接着于9月4日实施了第70次下潜作业,沿采薇海山斜坡攀爬了2.5公里左右,落差约830米。现场首席科学家王春生第三次执行下潜任务,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风景。
由于本次任务在“山坡”上实施,因此最大下潜深度仅有2722米,约为前几次任务的一半左右。王春生感觉舱内温度不像此前下潜时那么低,就少穿了一件衣服。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此处海水特别清澈。他在下潜过程中喜欢观察发光生物,前提是要有黑暗的环境。此前任务中,“蛟龙”潜至200米深度,周围就已漆黑一片;而在这片海域,200米水下依然有光线穿透,直至深度达到400米才暗了下来。
另外,本次作业区海水中沉降物也较少。王春生说,此前在魏源海山下潜,可以看到舱外不断有颗粒物沉降下来,就像下着小雪。这次任务中,他却没有找到这种感觉。“总的来说,该区域具有典型的寡营养特点。”他说。
王春生表示,通过最近几次下潜,发现该海域底栖生物丰度总体很低,但在2500米至2250米之间的水深段,底栖生物丰度相对较高,以冷水珊瑚为主。
本次下潜取得了近底水样8升、结壳9块、岩石1块,以及珊瑚、海星、海蛇尾、海百合、海绵等生物样品。此外还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资料,开展了海底微地形地貌测绘。
原计划实施的沉积物插管取样,由于海底底质过硬而未能实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